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雷振华:练就慧眼巧识企业债风险

国际金融报 2018-02-12 05:31:17

“投资者应对发债企业、发债项目、发债额度事先有一个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基本判断,才能绕开企业债券雷区。”

2月6日,沪综指、深成指、创业板等三大股指暴跌均超过3%以上,同日还曝出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子公司山西国锦煤电1.79亿元债务违约。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年才过一个多月,债券市场上就接二连三“爆雷”。1月29日,亿阳集团本金2.09亿元的“16亿阳01”回售兑付出现违约,公司目前正在重组中。此外,春和集团、丹东港集团、大连机床和川煤集团也接连曝出债券违约。

从信用债市场来看,仅1月份已经发生5起债券兑付违约,涉及债券余额总计36.09亿元。客观地说,企业债券发行既直接关系着企业本身,又履行了严格的审查程序,还有资质可靠的承销机构承销,更有对发债筹集的资金进行专门的银行账户监管,特别是资金用途必须按照约定的用途正确使用,同时对发债投入的项目事先均经过了严格的项目评估,按理说购买企业债券应该称得上安全边际高的投资行为,为何仍频频爆雷?

因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投资原则除了适用于股市,同样适用于所有投资市场,对于企业债券市场亦不能例外。那么,如何避免投资不当企业债券带来风险?对于意欲投资企业债券的人们,尤其需要练就“三双慧眼”。

其一,要练就识别发债企业自身能力的慧眼,避免误中不良企业的“枪”。具备发债资质的企业大多数是经营规模大或者比较大的企业,企业本身还是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不错。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潜意识思维,人们购买企业债券时往往会忽视对企业自身能力的评估,购买时存在一定的盲从性。所以,人们在投资债券前一定要抛开笼罩在企业头上的光环,特别是不要片面地看待企业曾获得的荣誉,要从企业公开披露的债务情况、经营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国家产业鼓励的政策,以及企业在银行的流动资金能否确保日常运行等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再来判断是否值得投资。

其二,要练就识别发债投入项目是否可行的慧眼,避免遭受项目本身的“险”。笔者先后研究了当地发债企业及国内公开发债的10多家企业,其债务违约的主因是发债投入的项目本身隐含多重风险。一是项目隐含的市场风险。这些企业原本以为通过扩大项目产能规模能获得规模效益,而忽略了发债带来的项目成本增加和市场同质化建设项目及拟在建项目面临的风险。二是项目隐含的政策风险。不少发债项目没有考虑到国家政策的持续投入力度,也没能预知项目是否关乎国计民生或是否关乎人们生活必需,以至于项目建设半途而废。三是项目隐含的周期性和弱质化及内生性风险等。比如,农业性项目建设的周期性风险,工业性项目在同业是否面临难以持续领先风险,服务性项目是否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等风险,这些都需要投资者细心识别。

其三,要练就识别发债项目筹资是否适度的慧眼,避免被发债企业“牵着鼻子走”。事实上,部分发债企业本身和发债项目自身并无多大风险,而引发债务违约的导火索恰恰是“巨额量能”,也就是发行的额度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和项目资金需求的合理度。笔者认为,识别发债是否适度可以利用直观法判定,只要按照国际通行会计学有关资产负债配比率原理,看企业对项目的融资是否60%及以上通过发债解决,是否40%及以上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公开融资解决,是否融资失败企业凭自身实力通过减少项目规模来解决继续建设难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已购买企业债的投资者,亦可按图索骥甄别风险,再决定是否转让与抛售。对于将购买企业债的投资者,应对发债企业、发债项目、发债额度事先有一个深入的调查了解和基本判断,做到不偏听、不偏信、不盲从,才能绕开企业债券雷区,避免投资失败。

热搜

债市场 直观法 企业债券市场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