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型理财难挥别 净值型产品难叫座 “假净值型”担纲“过渡”
国际金融报 2019-06-15 16:44:28
2020年底是刚兑产品退出舞台的大限。随着时间渐行渐近,各家银行正加速净值化转型。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5月份发行的净值型理财共688只,较上月增加40.7%。
不过,近几日,《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投资者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度有待提高,净值型产品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情形。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少银行推出“假净值”产品,以此满足对固定收益仍有需求的偏保守型投资者。
1、非主推产品
目前净值型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一般在4%左右,不保证能达到。希望收益率高一点的话,可以看看基金或者长期的保险。
2018年颁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提出,“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
此后,商业银行相继加快了向净值化转型的步伐。
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和占比均在提升,银行年报数据中亦有所体现。浦发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该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突破4000亿元,占比提升至48.68%;中信银行个人净值型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占比较2017年末提升25.98%;兴业银行2018年末净值型产品余额超6000亿元,同比增长287.88%。
另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5月发行的净值型理财共688只,较上月增加40.7%。其中,封闭式产品589只,占比为85.61%;开放式产品99只,占比为14.39%。
不过,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后发现,即便银行方面大力推出净值型产品,目前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走访过程中,当记者告知有理财需求后,许多银行的理财经理主推的是结构性存款和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
一家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行一年期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为3.65%,非保本的收益率为3.75%。“现在理财收益率都不高。希望收益率高一点的话,可以看看基金或者长期的保险”。
在记者咨询净值型理财产品时,该理财经理表示,净值型产品是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陆续推出的,产品比较新,很多都还没到期。目前净值型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一般在4%左右,不保证能达到。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银行并未将净值型产品列入主推名单中。记者获得的一份股份制银行支行产品推荐宣传单显示,列出的产品包括结构性存款、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以及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并未出现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身影。
不少理财经理透露,虽然未来净值型产品将是主流产品,但目前投资者接受度不高,因此买该行净值型产品的人并不多。
“净值型产品有一部分资产会投资债券,或者风险更高的权益类资产,收益会跟着市场波动,业绩比较基准仅作为参考,实际收益率最终有可能高于或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比如,业绩比较基准在5%左右,开放的时候有可能达到11%、12%,但去年底也有一部分净值型产品属于亏损状态。”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坦言。
2、“假净值”现身
只是一种折中做法,不想让客户一开始就对净值型产品有很大抵触,客户也需要逐步从保本型理财向净值型理财过渡适应。
此外,记者走访时发现,目前有部分净值型产品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净值型产品。
上述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毫不避讳地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该行就有几款“假净值型”产品。
“这几款产品偏向假净值,底层资产也投向债券,收益会有轻微波动,但最后基本都能达到之前列的预期收益率。”上述股份制理财经理称。
换言之,净值型产品原本不该有预期收益率,但这几款“假净值型”产品标明了预期收益率,到期后仍按照预期收益率实现隐形刚兑,实质又变成了保本型。
融360大数据院分析师杨慧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真正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会定期公布产品净值,且单位净值会随着底层资产的价格波动而出现波动,且最终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不一定一致,业绩比较基准只是银行收取浮动管理费的依据。
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5月披露业绩比较基准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32只,平均值为4.32%;披露净值的有114只,平均期间收益率为4.83%,较上个月下降0.67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为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只是一种折中做法,不想让客户一开始就对净值型产品有很大抵触,客户也需要逐步从保本型理财向净值型理财过渡适应,所以先推出这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净值型产品,以后再真正跟着市场走。”上述股份制理财经理直言。
那么,当真正的净值型产品占据理财市场,保本理财彻底退出时,客户能否接受真正的净值型产品?不能接受的话,是否会导致客户流失?
在杨慧敏看来,理论上讲,未来净值型理财占据市场,会影响保守型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意愿。但银行理财产品丰富,保守型投资者也可以选择结构性存款或大额存单。且银行也将创新开发面对不同风险等级客户的不同产品,所以银行客户只是在银行内部选择不同的产品,整体上对银行客户流失影响不大。
3、产品层次丰富
未来理财产品会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比,净值波动会更大,更需要客户识别不同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认真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尽管目前净值型理财产品并非是多家银行的主推产品,但在走访过程中,多数理财经理也建议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尝试净值型理财产品。
“目前我行理财产品中净值型的差不多占据50%。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和收益率都在下降,不如尝试一下别的产品看能否拿些高收益。”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黄生(化名)告诉记者,“净值型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未来毫无疑问是主流产品,建议提早尝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大部分都属于中低风险的。“之前没有买过净值型产品的客户可以先从低风险的净值型产品买起,投资部分资金。风险承受能力逐步提高后可以尝试风险等级高的,比如底层资产投资股权的。购买产品后,客户可以定期关注产品的净值变化情况。”黄生补充道。
近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相继开业,子公司的新产品也逐步亮相。
目前工商银行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发布了6款产品,包括4款固定收益类和2款混合类产品。具体来看,新产品起购门槛最低仅为1元,且产品期限普遍偏长。即使开放式产品,开放频次也相对较低,多为季度或年度。
业内专家认为,新产品设置较长期限主要考虑到净值型产品的波动较大,若期限较短,客户可能会频繁赎回,不利于资产净值管理。
杨慧敏指出,从理财子公司推出的新产品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产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PR2或PR2以上,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要求较高;二是起购门槛低,一般为1元,类似于无门槛;三是在资产配置上,权益类资产和衍生品投资比重增加。
据了解,目前理财产品评级共分5级,分别为PR1(低风险)、PR2(中低风险)、PR3(中风险)、PR4(中高风险)、PR5(高风险)。
“未来理财产品会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比,净值波动会更大,更需要客户识别不同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认真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但也会有符合PR1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这也意味着未来理财产品将更加层次丰富。”杨慧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