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蔡昉:劳动力向低端产业转移 中国出现逆库兹涅茨趋势

凤凰网财经 2018-01-13 11:06: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凤凰网财经讯 2018中国制造论坛:全球制造业变局下的新产业革命1月13日-1月14日在佛山召开,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出席并演讲。

蔡昉认为,中国出现了逆库兹涅茨的趋势,蔡昉称,在产业结构调整当中,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在下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目前跟我们同等收入的国家相比,仍然还没有到位。

“并不是说我们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已经达到什么高的水平了,我们仍然处在比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和比较低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上,更不用说我们的城市化中还有户籍人口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的差别。”

而且大家简单地说普通劳动力低端要素,他认为这个看法是不对的,蔡昉表示中国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尚有巨大潜力。但是很多人被城市化了,农民工被城镇化了,却没有得到城市的户口,因此他们不像城市人一样消费,也不能像城市人一样积累人力资本。

因此,他认为我们要转向新的生产率源泉,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传统的劳动力要保持从一产到二产、三产,从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总的来说,我们每年还能有三千多万的16岁到19岁这部分农民户口进城,但每年返乡的大龄农民工也在逐步增加,这就导致每年外出劳动力增长的数字已经接近于零,一增一减,所以看不到这几百万农名工进城,出现了劳动力城镇化的停滞状态。

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能善待外来人口,不能善待农民工,他的返乡意愿就会提高,回去的人就会多于进城的人。蔡昉称,“进城的人是一个死的数,是由人口数量决定的,回去的人既是人口数量又是一个概率,又是一个意愿,因此回去的人是一个可变的数,不好的政策,他就要回去。”

如果回去大于进城,意味着劳动力倒流,而劳动力的倒流意味着,过去是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到生产率高的部门,现在变成了劳动力从生产率高的部门和地区向生产率低的部门和地区变化,因此它就是一个逆库兹涅茨过程,这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也不利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以下是蔡昉发言实录:

蔡昉: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会讨论很多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问题,遇到这种讨论会,我就有点紧张,因为我自己不是研究制造业,也不是研究行业的,所以我得为自己做好合适的定位。

从中国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因为不同的制造业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增长潜力、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也有不同的需要面临克服的困难,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作为今天讨论的一个背景,跟大家讨论一下中国制造业过去跨越了哪些重要的障碍,得到如今的发展,今后必须跨越哪些重要的关口。

应该说,党的十九大在中国共产党政治报告中给予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发展最高地位的一个报告,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我们也知道,今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40周年,孔子说四十不惑,不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简单地讲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那是三十年的事。四十年不惑,是我们要从探索的路径中总结一些一般性的理论,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中国的智慧,也可能是中国的方案。因此,我想今天在这儿利用这个机会探讨中国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

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制造业名义出口总额的变化,总的来说是陡然的上升趋势,近几年有一些平缓,甚至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量的,中国过去的四十年是增长的四十年,也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四十年,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结构显示了出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出口比重在不断地下降,新型产业,特别是先进现代制造业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这都表明中国过去取得的成就,我们需要知道取得这样的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它是一个开放的制造业发展,得到了国际市场认同的一个发展有哪些发展条件?我们知道这些条件,才知道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和创造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我阅读了我们写的佛山制造业的报告,写的非常好,我也抓不到重点,但是我从中挑出来一些,叫佛山之问,一是问过去,以前我们为什么能够得到发展,中国有中国经济发展的秘诀,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像特区、浦东,它有一些特殊的政策。我们第一个问的,我想市长可能会问,佛山不是特区,也不是省会城市,也没有得到明显于其他城市的优惠政策,但是我们为什么得到了制造业如此的发展。

再一个“佛山之问”是问将来、问今天,也就是说现在佛山面临着一些瓶颈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要素瓶颈,我们的土地潜力很小了,不可能靠土地再得到很大的红利;我们的劳动力跟全国一样,而且全国劳动力短缺,首先就是从珠三角开始的,所以全国劳动力短缺的趋势继续在发展,珠三角劳动力短缺肯定也是首当其冲的。同时,中小企业融资还仍然有困难,这个地方也不是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未来转向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也有诸多的制约因素。

因此,我们回答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回答中国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它就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看过去,我们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阴影的部分,正好是改革开放一开始,70年代末、80年代初,截止到2010年,这段时间,我们看看人口的变化,上面在这个区间中一直在加快发展的人口群体是劳动年龄人口,就是15岁到60岁的这部分人口,他们是劳动力主要的组成部分,再加上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他就是劳动力。

下面这条线,基本上是稳定的,不增不减,就是15岁之前和60岁之后依赖型人口,这两种人口,一个是稳定,一个是迅速的增长,迅速了剪刀差,表明了中国至少在80年到2010年期间人口的变化、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一个不断地有利于生产的,我们把它叫生产性的,意味着劳动力充足,这是第一个因素,劳动力数量的充足。

第二个因素,由于新成长劳动力不断地生出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成长劳动力,这个新鲜血液有什么特点呢?因为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正好处在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通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校的扩招,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新成长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它就会加快地改善你的劳动力存量,因此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实体经济发展第二个因素来源。

还有其他的来源,比如说因为你的劳动力是充足的,因为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而且是低的,因此你的资本积累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同时资本回报率也会不断提高,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有世界上几乎最高的储蓄率和几乎世界上最高的投资回报率,这还不够,因为大多数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取得的,资本的投入、劳动力的投入,但是缺少技术进步,缺少生产力的提高,其实不然,因为生产率是什么,其中一个核心部分就是资源或者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过去四十年里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规模的劳动力从生产率极低的,过去经济学家叫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负数的农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非农产业,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资源重新配置,就得到了一个效率,这个效率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劳动生产率,过去四十年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是非常快的,GDP总量提高了29倍,人均GDP提高了20倍,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6.7倍,这也来自于劳动力的重新配置,这和人口是有关的。因此,当我们讲人口红利的时候,不是仅仅讲劳动力数量,而是全面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实体经济增长所有的要素来源和生产率的改善都和人口相关。

过去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可以看到资本贡献部分最大,但也是因为我们投资回报率高和人口因素有关,然后是劳动数量的贡献、人力资本的贡献、生产力的贡献,生产力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劳动力的转移,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实现了资源重新配置。这个因素我们把它叫做必要条件,没有这些因素不可能取得高速经济增长,因为你可以从过去的经济停滞提高到一定的、合理的,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四十年里面是高于几乎所有的国家,至少是高于所有的大国,因为我们有人口红利,所以这是一个必要的发展条件,但还要有充分的发展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做不到这点,而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改革和开放。

改革和开放,首先改革消除了制度障碍,允许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劳动力,90年代以后,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大规模的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还有大规模的人才从大城市、北方、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流向了深圳特区、珠三角,这些都是资源重新配置,而能够配置来自于制度障碍的拆除,这就是改革。

同时,你通过制度障碍,把资源重新配置了,把劳动力潜在的人口红利转换成了经济增长潜力,你能不能把这个潜在增长率实现为真实的增长率呢,你还需要有需求条件,这些条件通过改革、开放,我们获得了世界市场,大家都说中国廉价产品把别人打的落花露水,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就是充足,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就是廉价的,所有这些因素,我们就知道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非常合乎逻辑的,既有充分条件,又有必要条件,重要条件合并在一起,我们必然形成这样的高速经济增长。

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城市的劳动力,显示了城市劳动力在2010年之后已经是负增长了,已经在减少,但是仍然保持,还没有严重到短缺的情况下,是因为上面那两个组成的部分,就是农民工,有的被记录在册,有的是统计中遗漏的农民工,是他们保持了我们劳动力的稳定供给,因此劳动力流动的贡献,至今仍然起着关键的作用。劳动力同时转移出来,导致了下面这张图显示的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目前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7-18%左右,也就是说劳动力转移的潜力和过去相比,已经降到比较低了。

过去生产率提高,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各个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就像右下角那张图所显示的,各个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全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50%多,但还有40%多的贡献来自于资源重新配置,劳动力只要不流动了,这部分的贡献就没有了,因此,这是我们过去的成就,也是未来的制约。这是我们如何实现的经济增长。

我们也知道,前面我所讲的都是截止在2010年,2010年我们进行了人口普查,发现2010年中国15岁到59岁的人口到达了峰值,在那之后,就是负增长,每年以几百万的速度在负增长。负增长看上去是什么问题呢?好像仅仅是劳动力短缺,但就像我前面说的人口红利不仅表现在劳动力数量上,相应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也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的数量上。从左上角的图开始劳动力短缺,工资提高太快了,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就造成了一个指标,叫做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这是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最主要的因素。有的时候企业的财务人员跟老板说工资上涨太快了,这不是真实的,如果你工资上涨很快,你的劳动生产率还快于他的话,没有关系,你还有竞争力,问题是你的工资上涨太快了,超过了你的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上升才是你真实的制约所在。

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在这些年以来一直是迅速下降的,企业会看到过去我只要筹到钱,找到生产要素,我做什么项目都挣钱,现在是我什么要素都可以得到,但是就是不知道有什么项目可以赚到钱。

再看右上面那张图,可以看到每年新增的人力资本,就是教育的总量,教育体现在劳动力,总量已经在负增长,这个增长要素也不利于今后的实体经济发展。

右下角那个图显示出来,过去我们靠劳动力配置,指望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但是蓝色那条线显示的是农村16岁到19岁青年人的数量,2014年这部分人口达到了最高点,之后它就是负增长的。这个负增长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每年能够进城的年青人越来越少,很自然,我们就会看到外出农民工的增长速度已经从过去的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一点几,过去两年只有百分之零几点,近乎零增长,这四张图合在一起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了,你不能只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是人口红利消失,转化成这些因素了一定是人口红利增长,一定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制约。

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原因在哪,特别是党中央在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候,之前中央告诉你这是供给侧的问题之前,很多人认为这是需求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因此就需要刺激,就要调整结构,刺激的办法是我多搞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制造业比较优势下降的同时,建筑行业就转过去了,还可以保持它的就业,与此同时,中国在这个发展阶段上第二产业比重太高,第三产业比重不够,因此三产比重的上升,无论是产值的上升,还是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都被看作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说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成绩,三产提高了三个百分点,就是会这么讲的。

事实上,大家看上面这张图,那个图表示什么呢?是说真正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中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还是最高的,是最那边的水平(见PPT),后面是第三产业也好,建筑业也好,当然农业更不用说了,生产率都是低于第二产业的,含义是什么呢?如果你的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是退二进三、退一,或者回到建筑业上面去,你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呢?劳动生产率是在下降的,你本来在这个发展阶段上,我们说依靠传统的生产要素积累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生产率提高驱动,同时你调整的手段达到的目的都是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下降。因此,我们出的招和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南辕北辙。

从下面这张图,也可以看到GDP增量里面的产业构成已经在发生变化,因此,你看到不同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看上去好像产业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你多出来的那些是生产率更低的部门,而减下去的那部分可能是生产率仍然比较高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我们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方向不明确,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如果一个地区,比如说佛山,能够坚持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它的劳动生产率一定是高的,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过程。

我为什么说叫逆库兹涅茨过程,很多人说是从低端到高端,这个现象解释的是所谓从低到高的转变是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判断你的产业结构是不是正确的方向,取决于你的生产率是不是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高的部门转变,目前出现了逆库兹涅茨的趋势。

大家简单地说普遍劳动力是低端要素,我觉得这个看法是不对的,这个因素体现在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当中,中国的劳动农业劳动力比重在下降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目前跟我们同等收入的国家相比,比如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相比,我们仍然还没有到位,并不是说我们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已经达到什么高的水平了,我们仍然处在比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和比较低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上,更不用说我们的城市化中还有户籍人口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的差别,很多人被城市化了,农民工被城镇化了,但是没有得到城市的户口,因此他们不像城市人一样消费,也不能像城市人一样积累人力资本。

下面这张图,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模拟(见PPT),这张图是农民工的年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相对来说农民工比城市有户口的人来说要年轻一些,更有生产力一些,更多一些人口红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下面16岁到19岁的那部分人,农村的这部分人口已经处在负增长过程中,他们每年进到城市来,补充到这里面的比重就不太高了,总的来说我们每年还能有三千多万的16岁到19岁这部分进城,他们还要继续读书,没有一个人说我还要继承我的承包地,要么毕业进城打工,要么进到城市里面读书,还有几百万人进到城市来打工,每年外出劳动力增长的数字已经接近于零了,所以我们看不到这几百万进城,为什么看不到呢?其实他们还是进来了,我们在数字上看不到是因为有很多人又返乡了,返乡的不是年轻的,是40岁以上的农民工,也就是灰色的那部分人,比如50%的人返乡和几百万进城的人正好抵消的话就出现了今天的结果,就是劳动力城镇化的停滞状态。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能善待外来人口,不能善待农民工,他的返乡意愿就会提高,从50%提高到60%、70%、80%,回去的人就会多于进城的人,进城的人是一个死的数,是由人口数量决定的,回去的人既是人口数量又是一个概率,又是一个意愿,因此回去的人是一个可变的数,不好的政策,他就要回去。如果回去大于进城,意味着劳动力倒流,而劳动力的倒流意味着过去是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到生产率高的部门,现在变成了劳动力从生产率高的部门和地区向生产率低的部门和地区变化,因此它就是一个逆库兹涅茨过程,这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也不利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问题,是中国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大的方向问题。

因此,我们要转向新的生产率源泉,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传统的劳动力我们要保持从一产,从农村到城市,二产、三产的转移,这是一个正的逆库兹涅茨过程,中国还有潜力,这是必须要保持的,这点非常重要,而不是减慢它,更不是逆转它,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最终有中国农业劳动率比重比较低了,城镇化可达到70%、80%,那个时候劳动力转移规模确实没有那么大了,那时候的生产率来自于什么地方呢?还有资源重新配置的余地。我们想一想,在一个产业内部,如果我们都是干一个行业的,每家企业的生产率如果不一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干的是一样,它的生产率比我低,为什么它还存在呢?因为一定有人保护它,政府保护它或者银行保护它,如果没有这种保护,就意味着它的生产要素应该由我来做,它的市场应该让给我。因此,我们通过自由的进入、退出、生存、死亡,这样一个过程,是未来我们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来源,我们也把它叫做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这是我们未来的增长率源泉。

这两张图一个是日本的情况,一个是中国的情况,当显示出了当人口红利消失之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源泉就会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人民习惯于用资本去替代劳动,用机器人替代活人,提高了资本劳动比,资本劳动比提高,同时通常会提高产出劳动比,占出劳动比就是劳动生产率,如果你的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太高,工资太高了,我没办法大规模地引进机器、机器人,同时政府对这些机器的投入有各种补贴,银行也给宽松的政策,这个时候我的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就会超过应该有的速度,这个时候它未必就提高劳动生产率了,因为这时候会遇到资本递减的现象,仅仅用机器替代人来提高生产率是不可持续的,最好提高生产率的办法应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接下来进入结论的部分,我们应该给政府提出几条政策建议,过去靠生产要素可以实现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知道我的抓手很明确,我就让企业得到他们想要的要素,当然我也要改革,让要素能够流动起来,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帮企业得到这些要素,我招商引资,开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我批给大家土地,现在生产要素越来越紧缺,越来越要靠要素重新配置的时候,政府就会发现我不知道劲用在哪,我的抓手在哪,政府有这种难处,就像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率,地方政府抓不了把手,在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在政治报告中讲到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么一个学术性的名词,很多政府仍然找不到把手。

怎么理解它呢?全要素生产率应该把它理解成还是资源配置效率,从历史上看我们过去已经懂得了让劳动力从一产转移出来,就得到了一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当然是资源重新配置的结果,我们还没有做的,但是在其他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在做的,就是让企业要充分竞争,谁活不下去了,就要让它退出,然后把它的生产要素转给生产率更高的部门来做,这叫创造性破坏,它也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这在发达国家里面大概占到他们生产率提高的30-50%,来自于这种创造性破坏。

再一个认识,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一个点,是说大家看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但是技术进步从来不是我们会场中几百人同时齐头并进,没有这么回事,一定是有的人看到这个技术先机了,他就开始用了,用的过程中有人还用错了,失败了,市场就把它淘汰了,但是有人用对了,用对的结果就是他就要得到回报,回报的意思是我先用了技术,用对了,我就要把你们吃掉和排挤掉,把你们排挤掉,我就得到你们生产要素的使用权,意味着技术进步、技术应用也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因此,理解资源重新配置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就容易让政府知道我该抓什么,对政府来说,我首先就要允许资源配置,允许资源流动,生产要素流动,包括劳动率流动的政策建起来,要把这个壁垒拆除掉。十九大报告也讲到了,要消除人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弊端。

我们测算了一下,如果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能够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提高资源重新配置,可以把我们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在蓝色面积的地方上再提高两步,你提高了多少劳动参与率,1%,就能提高1个百分点的全要素生产率,你增加了全要素生产率,就能够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潜在增长率,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一个事。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