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中东欧:深化合作 抓住成长机遇

经济网-《经济》杂志 2018-03-02 14:24:20

一年一度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自2012年举办以来,为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经贸合作挖掘出更多潜力与机遇。在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挑战,双方增进相互了解、加强经贸合作的意愿十分强烈。与此同时,却有一些声音尖酸地指出,“16+1”的合作机制是在“分化”欧洲。

发展参差不齐

根据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说的一种理论,主要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分析、预测国家行为)概念,“中东欧”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称呼。中国人对这一地区的印象是从“东欧”这一政治概念开始的。

东欧,主要是指冷战期间实行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地理位置上,上述前4个国家地处中欧东部,后4个处于欧洲东南部,但按照意识形态来区分,统称“东欧八国”。

苏东剧变(也称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后,“东欧”的概念被地理意义上的“中东欧”取代。该地区现有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共16个国家。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告诉《经济》记者,从其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入手,中东欧可以分成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波罗的海三国,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2004年5月1日,该三国同时加入欧盟。三国均具备较发达的服务业,产业优势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通讯、互联网和旅游业等领域。其中,立陶宛信息通信技术全球排名第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Tallinn)则拥有“波罗的海硅谷”之称。

第二板块为维谢格拉德集团(The Visegrad Group,简称“V4”,即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与斯洛文尼亚。五国工业实力较雄厚,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等行业拥有发达技术,且历史悠久。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远高于欧盟整体16%的水平。

第三板块是巴尔干半岛国家,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8个国家。农业是上述国家共同的比较优势。此外,罗马尼亚的石化工业、保加利亚的纺织与化工行业、克罗地亚的造船业、塞尔维亚的汽车和信息通信产业,也都各具特色。

“这16个国家,属于发达经济体的有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6个国家,其余均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划分为新兴经济体。其中,11个为欧盟成员国,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阿尔巴尼亚、波黑尚未加入。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债危机的冲击下,作为欧盟内部的新兴经济体,部分中东欧国家与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因此,中东欧国家开始在欧盟之外寻找贸易伙伴,比如匈牙利出台了‘东向政策’,热切回应‘一带一路’倡议。也正是看到了中东欧国家在对外经贸需求上的变化,在2011年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之后,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16+1’的合作框架,并对其寄予厚望。”丁纯这样分析。

地缘政治带来更多机会

2017年,中东欧地区经济持续走高,收获了2006年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预计,中东欧地区GDP会在2017年达到4.5%的增长率,明显高于2016年3.1%的表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俏的劳动力市场,再加上国内需求的强劲反弹,该地区的私人消费或将以十多年以来最快的速度攀升。此外,欧盟发展基金的强劲流入和低利率带来投资反弹,作为欧元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东欧未来的投资表现亦将得益于此。

“不过,中东欧国家人均GDP普遍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盘子小,增长速度快也只是意味着其与西欧、欧盟整体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不等于说,这16个国家的经济体量已经处于优势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陈新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已展现出积极的一面。

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东欧国家受益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对外贸易增加,进而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东欧国家实际上正面对着较好的窗口时期。

陈新指出,中东欧地处东、西方中间地带,长期以来与大国发挥影响力的话题挂钩。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多加入欧盟或北约,致力于政治与经济转型,发展平稳,较少成为国际关注焦点。不过近些年,随着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变化,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中东欧作为前沿地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目前,上述影响倾向积极面,已经也将继续在经济层面延伸。

“当大家都试图去开拓中东欧这一市场,希望和该地区的国家搞好关系的时候,他们自然会看见更多合作机遇,也会遇到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合作邀请。”陈新这样强调。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则告诉《经济》记者,因为起点较低,中东欧国家未来的投资空间和消费增长潜力都很大,而此后,来自欧盟层面的帮助也会越来越多。

“2008年至2009年,欧盟尤其是西欧国家,忙着应付内部财政赤字和经济困境,这些国家自顾无暇,也管不了其他。现在,曾经的危机局面已经过去,内部经济形势好转,西欧国家的市场需求在扩大,对中东欧的好处无需多言。另外,美国和欧盟对中东欧地区的援助日益增加,比如容克计划,主要受益者还是该地区国家。”徐明棋这样解释。

2014年11月,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正式公布了总额高达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也称作“容克计划”,旨在促进基础设施、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该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双方在互联互通、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共同目标成为利益契合点对接的现实基础。

深化合作,建立多重枢纽

2017年11月27日,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此次会晤恰逢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启动5周年,对于推进“16+1”合作的深入发展、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步入新阶段。

中东欧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区域支点。作为新兴市场,中东欧是新亚欧大陆桥(又名“第二亚欧大陆桥”,是从中国的江苏连云港市到荷兰鹿特丹港的国际化铁路交通干线)经济走廊的西端枢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相比,该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缘、产业以及市场优势。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涵盖了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工业园区建设和高科技研发等多领域。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目前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从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看,经贸往来上,七成集中在V4和中国之间,其他12个国家承担另外三成,比较集中。另外,不同的中东欧国家都希望成为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或者落脚点,实际上,‘跳板’功能可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承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晓川教授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比如地处欧洲心脏的捷克,已经同中国开通了4条直航,其有实力成为中欧交往的航空枢纽。受益于此,2017年赴捷克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5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捷克总统泽曼(Milos Zeman)曾对中国学者表示,捷克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运河梦”,至今尚未实现,而中国拥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希望中国人能够帮助捷克完成这个梦想。

比如该地区经济体量最大的波兰(V4之一),是亚欧大陆桥的途经国,其陆运交通枢纽作用较为突出。

再比如人均生活水平较高的匈牙利,服务业发展迅速,与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是中东欧地区内比较领先的。匈牙利央行行长毛托尔奇路捷尔吉也曾公开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对匈牙利很重要。

高晓川指出:“中东欧有些国家同中国合作的紧密程度还比不上前述3个经济体,比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这两个国家地处东南欧,经济体量可观,与我国的合作潜力也很值得期待。”

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开行。2017年前11个月,中欧班列共开行3600列,超过2011年至2016年开行数量的总和。至此,中欧班列已经成为“一带一路”计划的标志性成果。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重要的陆上交通运输体系,中欧班列途经中东欧国家,不仅会带去中国商品,也会带来中东欧地区的货物,形成物流市场机遇。

“借助中欧班列,中东欧的商品可以流向西欧市场,也可以流向中国市场。这些商品实际上非常具有吸引力。中东欧地区的乳制品和其他农产品质美价廉,很有特色,一些高级饮食材料在价格上很有竞争力,比如鱼子酱。”他这样解释。

别让“忧虑”影响中欧合作

以现实需求为基础的“16+1”合作机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2017年8月30日,德国外长加布里尔本在巴黎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是在“试图分化欧洲”,他还呼吁欧洲团结一致,制定出统一的对华战略。近日,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在重复该论调。

对此,徐明棋这样说:“欧洲内部的分化,或者说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是既定事实,这很正常。与西欧相比,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在对外诉求上存在不同重点,这也是事实。欧洲一些媒体或者某个国家的官员,之所以对中国提出的合作机制感到焦虑,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的做法可能会架空欧盟。欧盟并非主权国家,而是地区组织,中国可以与欧盟发展合作关系,也可以与其成员国发展关系,这不矛盾。退一步说,如果我们把欧盟比作家长,把成员国比作孩子,那么,孩子的朋友在外请孩子吃饭,家长也一定跟过去吗?孩子的朋友只请几个孩子吃饭,其他孩子就要不开心吗?我曾经用这个比喻请教欧盟一位副部长级别的官员,对方无话可说。”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绝不构成对欧盟的威胁,中国尊重并且一直支持欧洲一体化向前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只能和欧盟发展关系,而不能分别和德国、法国或者其他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在遵守国际规则、欧盟层面规则的情况下,双边或者多边接触都是正常且必要的。

张建平则提醒记者,所谓的“分化”,是延续冷战思维的说法,的确不太友好,不否认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中东欧甚至与欧盟合作的可能性。

2017年2月,欧盟委员会对由中国出资、连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高铁项目发起调查。这条高铁计划长约3500千米,耗资28.9亿美元,被称为“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欧洲心脏地带的标志性中国铁路项目。欧盟表示,调查将评估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以及它是否违反了欧盟有关大型交通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标的法律。因塞尔维亚没有加入欧盟,欧盟只能对该铁路在匈牙利段进行调查。

“匈塞铁路,中国进出口银行融资85%,最初意向是由中国企业承建,但按照欧盟规定,不管融资方是谁,都要公开招投标。所以,中方企业与匈方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一起按照欧盟的法律去做。也不是说,欧盟要刻意针对中国,但这件事给外界的印象不太好。其他欧盟成员国再遇到类似合作项目时,不免会想到它。现在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匈牙利学者认为,欧盟的调查并不会对项目本身构成实质阻碍,匈方也会努力与欧盟沟通。”高晓川如此说。

2018年,保加利亚将担任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主办国。另外,从2018年1月1日起,保加利亚将担任为期6个月的欧盟轮值主席国。1月10日,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格里戈尔路波罗扎诺夫(Grigor Porozhanov)表示,保加利亚将很好地利用这一机会,推进中欧以及“16+1”的合作。

链接

中东欧国家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前,中东欧国家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存在于内部,尤其是政治不确定性带来的阻碍。

波兰与欧盟层面的冲突时有发生,并引发了人们对其法治倒退的担忧。近两年,波兰执政党——法律与公正党,一直致力于推行一系列司法改革。2017年7月,波兰议会通过了三项涉及司法改革的法案,被欧盟批评为“有违欧洲价值观和标准”。于是,欧盟委员会在当年12月底以波兰司法改革“严重违反法治原则”为由,建议针对波兰启动《里斯本条约》第7条的惩罚条款。波兰则认为,欧盟委员会打算制裁波兰的做法“纯粹是政治性的决定”,并不合法。

罗马尼亚也在近期经历了政治动荡。2017年年初,政府采取了削弱反腐立法的举措,引发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抗议活动。罗马尼亚政治人物与普通公职人员涉及贪腐的案件屡见不鲜,在其入盟谈判过程中,欧盟就曾重点关注该国腐败问题,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敦促入盟后的罗马尼亚继续推进司法改革和反腐败进程。腐败也降低了罗马尼亚民众对政治机构的信任度。

中东欧国家仍处于转型期,随着政治和经济转型的深入,其民主化进程也将受到多重因素的困扰。欧洲怀疑主义政党、民粹主义政党和极右翼政党成为挑战中东欧国家政治发展的三种代表性势力,或加剧这一地区国家政坛的不稳定性。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