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保险业拉开强监管序幕

经济网-《经济》杂志 2018-07-18 15:01:25

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正式发布,保险业得以扩大资产配置到股票等资产类别,险资投资范围不断拓展,我国保险业迎来了黄金年代,但也为保险业乱象埋下了伏笔。

花无百日红。彼时金融创新造成的资管和通道业务无序发展,让保险“梦魇”难除,险企纷纷出海弄潮搅动资本市场,终于在“宝万之争”达到争议顶峰。在此之后,监管政策不断明朗。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站在金融监管的新起点,保险业的生存发展牵动足够的目光,并被期待着实现逆风翻盘。

“亮剑”市场乱象

自年初渤海财险拿到2018年首张监管函,据《经济》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针对保险公司共发出39张监管函,在数量上,将远超去年全年发出的37份,配合银保监会下发的各项通知,能看出监管部门切实践行“保险姓保”的坚定决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原保险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产品出现问题是险企受罚的主要原因。此外,网销行为不规范、保险资金运用违规也成为险企易“踩雷”的地方,特别是监管部门强调把保险公司治理摆在首位后,险资运用朝着更加稳健审慎的方向迈进,守法合规经营成为市场主体的底线和保险行业常态。

2017年7月,原保监会开展的财产保险公司备案产品专项整治工作,通过随机抽查备案产品及相关材料的方式,检查保险公司产品合格情况,经过系统排查,财险公司产品存在的问题纷纷暴露,这也是导致今年上半年监管问题集中爆发的原因之一。

“从去年开始,我们说是谨言慎行一点儿也不过分,甚至因为内部整改的要求,新产品上线、宣发等计划都一再推迟。”某互联网保险平台负责人程勇向《经济》记者表示,从去年开始,公司对监管动态格外关注,尤其是对银保监会下发的相关政策,全公司都会召开会议共同学习。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保险行业需要从各方面业务重新自查。程勇谈道,“如果说现在大型险企面临监管压力,那么对于中小型保险平台来说就是生死之战了”。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朱铭来表示,负债端方面,年初保费增速下滑因素已经充分反映出,保险行业正在从高速增长期转入平稳调整期,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的总体情况不会改变,但在短期内,受监管政策的影响,近两年行业面临增长危机的可能性增大。“保险行业从2016年开始,特别是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后,穿透式监管开始发挥威力,以往我们讲到的关联交易、灰色地带得到了有效管控,风险在萌芽期化解,防范于未然,保险业的专业化、低风险的规范运作指日可待。”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各级保险监管部门将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同时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将严格执行双罚制,加强对高管人员的处罚,综合采取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吊销业务许可证、撤销任职资格、禁止进入保险业等多种处罚措施,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国信联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易清波提供了监管政策下的另一种看法,他告诉《经济》记者:“依法合规经营对保险市场是好事,尤其是对我们互联网保险平台而言,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会促进保险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无序竞争、打价格战,无异于杀鸡取卵。”

诚然,对于重资产属性较强的保险业来说,如何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尤为重要,而单就整体市场环境而言,近年来,新技术的涌现,为保险业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新方向。

行业分化加剧

今年第一批“00后”已经走向高考的舞台,除了感慨时光匆匆,也意味着保险投保的主体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不同于上一代的消费观念,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90后逐渐成长为保险购买主力。随着保障型保险产品逐渐增多,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契机。

2017年被很多行业人士认为是互联网保险发展元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金融市场学家俞平康告诉《经济》记者,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的崛起,本身是消费升级的大势所趋。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1-4月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显示,互联网保险公司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从签单件数看,一季度,互联网保险业务签单件数合计40.96亿件,同比增长109.16%。从互联网保险公司看,4家互联网保险公司1-4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44.74亿元,同比增长85.03%,高于财产险公司整体增速68.9%。

“依托互联网场景,能够催生出很多新的保险产品,比如现在常见的航空延误险、退货运费险,通过移动设备就能够满足的保险需求。”俞平康表示,互联网同时增加了信息的流动和采集,在不同场景里面,不同险企会产生差异化的定价、个性化的定价。此外传统保险企业借由自身的电商平台、移动APP等将车险、疾病健康险、旅行意外险、教育养老险等传统保险产品转移到线上,实现数字化转型。总体来说,互联网保险市场涵盖了巨头和新秀的狂欢。

然而互联网保险预想到的追捧只持续了一段时间,互联网保险业务成本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单靠吸引流量的“套路”很难变现为资金。以众安在线与安心财险为例,这两家互联网保险公司,都尚未进入稳定的盈利周期。前者业绩变脸,由2016年的盈利937.2万元,转为2017年的亏损9.96亿元;后者的亏损程度也同比扩大3倍。

程勇坦言,互联网险企从事的险种大多不占盈利优势,难以实现承保利润,后续也很难进行投资,只能靠利差赚钱。“如果不能突围传统保险公司夹击,生产差异化产品,互联网保险公司很难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生存。”

朱铭来表示,单纯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毕竟不是经营风险的能手,因此对风险评估有待完善,过分追求总量不断增长、规模扩张的同时,投诉率也随之上升。站在不同的参与方会有不同的角度,互联网保险公司仅仅依靠技术不是长远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的‘双刃剑’性质,一方面增加了信息流动的速度,扩展了信息的边界,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在俞平康看来,保险市场的分化和深化是同步的,很大程度上初期发展造成的多元化,会随着技术的渗透,使得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科技赋能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大家讨论的互联网保险正在逐渐被保险科技取代,科技支撑保险业深入夯实,用于重新定义保险的服务方式、保险的销售模式、保险的经营方式、保险的产品设计开发模式等,层出不穷的概念出现是否意味着保险行业发展的浮躁?

“过去所谓的互联网保险,更多的是把互联网看成保险的新营销模式,无论是财产险还是寿险,传统的营销模式相对固化,要么依靠个人营销和团队,要么在银行设立柜台进行销售,无论是哪一种,都属于人工销售模式,中介成本非常高,但将互联网与保险统一看待,从产品设计到推广,保险的本质不变,而现在强调的保险科技更多的是管理技能和管理技术,提升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能力。”朱铭来如是说。

目前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重视智能服务体系的搭建,即便保险科技在开拓阶段,但一些积极的改变让公众对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使万物普遍联系,信息化重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保险业因为科技创新和场景化,服务各行各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向《经济》记者逐一分析。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重视智能服务体系的搭建

第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对传统的保险精算原理进行颠覆性的变革。具体可将保险事故发生前后的影像直接传到后台,提高事故判断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勘察理赔成本。还可将承保车辆变为移动数据源,获得更精确和动态用户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从而设计出更加合理的保险产品,满足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的需求。

第二,人工智能的推广普及将会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人为因素,虽然财险业务将面临“无险可报”的尴尬局面,但对寿险业务而言,人工智能的推广普及将大大提高客户健康信息的精确性,使寿险公司开发设计出更合理的寿险产品。医学是寿险的核保基础,通过前期客户信息智能筛查,获得更多数据,提前判断身体状况,消费者可能会丧失投保资格,从而会提升寿险公司的拒保率。

第三,物联网发展将是科技创新与应用的下一个风口。随着互联家居、互联汽车、健康跟踪设备等一系列物联网技术的推广普及,不但会改变保险的生态,更会改变传统保险的本质。到那时,对人类风险的预测与管控能力大大增强,风险的发生概率将大大降低。

此前,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保险科技投融资报告》显示,2012年到2017年间,保险科技总计融资金额也不过113亿元。今年上半年,有18家保险科技类创业公司宣布获得融资,虽然其中大多数公司都未披露详细的融资数据,但保守估计,这些公司的融资额度已经超过50亿元。

科技运用于保险业,保险业因科技创新充满活力。“保险是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有效人类制度设计。虽然设想总是美好的,但是一门新科技的运用在降低某几类风险的同时,又会带来新的风险,比如黑客风险、客户隐私风险等。”姚庆海补充道,“由谁来承保,怎么承保?如何管控?”这都需要“保险人”提前预防。

回归初心不变

保险业要实现自我革命、要实现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原来保险业固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

7月8日,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7路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保险业经历复业以来近40年的发展,保额增速明显快于保费增速,保险保障逐步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托底作用日益显现。

“严监管+转型”下的保险业负重前行,从上市险企陆续披露的2017年度业绩报告中不难发现,保险行业龙头企业正以长期保障型业务为抓手,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业务品质。保险业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在“恪尽职守”。无论是支持“一带一路”、“保险+期货”服务“三农”,还是保险资金投资重大工程等,都体现了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

虽然保险业的风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显著提高,现实生活中却依旧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边是民众的保险需求如火山般喷发。另一边是消费者对保险业理赔服务的抗拒。买一份保险不难,买对保险却不容易。

近期一则通过互联网购买短期健康险产品到期后不予续保的问题,引起了银保监会的注意。银保监会对此出了一则消费提示告知,短期健康险是不能含有保证续保条款。针对产品的创新问题,保险产品的设计以及保险业务的经营模式如何得以创新,仍在探索过程中,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在保险消费的前端,到底买什么保险才是最适合个人和家庭?易清波的回答是:产品+服务。“一个好的保险产品,是市场人人都需要且能够承受得起的;保险公司又能够诚信理赔兑现的,在市场就有竞争力。”

朱铭来认为,过去很多保险公司尝试依靠银行渠道进行销售,由于中介成本居高不下,银行方面也并没有结合保险业务进行销售,今后保险业应当还会回归到代理人渠道,对消费者进行一对一讲解,保险公司员工专业和服务素质要大幅提升。

“保险创新与科技的结合将全面地改变保险业的面貌。风险无处不在,需要兜底、承担、管理、转移、化解和分散,保险因为风险定价、风险管理和风险数据支撑,风险的量化使风险个性化管理成为可能。”姚庆海表示,未来保险业的创新发展,特别是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来支撑。科技必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是整个保险生态变革的重要推手,也是市场竞争格局剧烈演变的催化剂。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