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伊朗秘影”

FX168财经网 2018-05-09 09:23:39

4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出售电子产品和技术;4月25日,《华尔街日报》曝出,美国司法部对华为进行调查。《纽约时报》还报道,美国白宫正在考虑限制中国人在美国从事敏感研究。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究竟走向何方,似乎仍是一个谜团。

从媒体透露的信息来看,美国对中国经济崛起,尤其对中国尖端技术突飞猛进,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们怀疑中国企业或科研工作者,“窃取”美国尖端技术,助力“中国制造2025”。防止尖端技术“泄露”,已成白宫工作的核心工作议题之一。

如果目光仅仅停留于此,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甚至政治对抗,似乎变得不可避免。但是,如果跳出中美对抗的逻辑,从广阔的国际政治视角来看,中美之间的关系,或许并没有那么悲观。中美之间的竞争确实日益凸显,美国战略界亦确实越来越警惕中国,但是这并非双方关系的全部。中美关系仅是各自对外政治中的核心一环。

关注中兴被封、华为被查的人,应该都会注意到,美国政府对中兴、华为的指控,几乎都指向同一件事,即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向伊朗“转出口”美国产品和技术。这种指控是出于“真心实意”,还是一种“莫须有”,纯粹为封杀中兴和华为找借口?

从中美贸易角度来说,似乎“莫须有”的成分更多;但是,从美伊关系角度来看,“真心实意”的成分更突出。在美国人眼中,伊朗是“心腹之患”,对美国的影响,一点不比中国小。最近这些年,随着伊拉克臣服,古巴、苏丹、朝鲜与美国和解,只剩伊朗和叙利亚政府,仍然是美国心目中坚定的“支持恐怖主义国家”。

中东地图,图片来源:GOOGLE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当然与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有关,但是只有将美伊冲突纳入进来,才能更全面完整地理解中美贸易摩擦,才能明白中美时而对垒、时而谈判的国际背景。

美国与伊朗之间的恩恩怨怨,错综复杂。1950年以前,英国独霸伊朗石油产业,美伊两国并无间隙。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接过英国接力棒,成为欧美世界老大,白宫开始深度介入伊朗内务,极力避免伊朗倒向宿敌苏联的怀抱。东亚共产主义的胜利,1950年伊朗摩萨台政府的石油国有化,进一步刺激了美国政治神经。美、英情报部门联合行动,支持伊朗反对派逮捕摩萨台,将权力交给了国王巴列维。

美国与伊朗这两个国家,由此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恨情仇”。

巴列维完全依赖美国上台,自然对美国言听计从、亦步亦趋。在其掌权的30多年中,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坚定盟友,是欧美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可是美国这个坚定盟友,却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暴君,对国内民众丝毫不客气。政治腐败,经济垄断,镇压异见人士,交好以色列,令伊朗宗教界和底层民众对巴列维怨气冲天。

美国舆论对巴列维的所作所为多有批评,但是美国政府为了反苏需要和保住石油利益,对巴列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逐渐激起了伊朗内部的反美情绪。比如,其宗教领袖霍梅尼大声疾呼,美国是伊朗民众饱受痛苦的根源,是伊朗人的头号敌人;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是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关系,是被掠夺与掠夺者的关系;伊朗应该将美国踩在脚下,令其痛改前非。

霍梅尼的言论不被巴列维所容,遭到流放。然而,到了1979年,伊朗民众的愤怒势如火山,不可抑制。他们掀起革命,迎回精神导师霍梅尼,恢复了政教合一的民主选举制。对伊朗民众来说,这或许意味着解放,意味着新生,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则无疑是一个彻底的失败。失去了伊朗这个立足点,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将陷入瘫痪。

美国政府出于“旧情”,收留了巴列维。伊朗革命青年义愤填膺,要求将巴列维引渡回国,遭拒后一气之下,扣押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公民,作为交换人质。伊朗人质事件瞬间又点爆美国,引发美国媒体对伊朗的口诛笔伐。操作失当的卡特总统,也成了国内舆论批评的对象。如果不是伊拉克入侵、巴列维国王逝世,霍梅尼政权不想做得太过而释放人质,卡特差点沦为美国的罪人。

伊朗革命改变了伊朗内政外交,改变了美伊关系,改变了中东进程,也改变了此后40年的国际政治进程。

霍梅尼是伊斯兰教什叶派领袖,号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伊斯兰革命。这种革命指向的,既有曾经“奴役”伊朗的美国及其盟友,也有遵奉伊斯兰逊尼派的阿拉伯各国,还有坚持非宗教信仰的苏联。一时之间,伊朗成为“众矢之的”。伊拉克看到可乘之机,1980年进攻伊朗,拉开了八年两伊战争的序幕,也强化了伊朗与阿拉伯世界的对立。

由于与美国反目成仇,伊朗与美国中东代理人以色列的亲密关系,逐渐冰冻并成了势不两立的仇敌。为了抑制以色列,伊朗不惜拿出财力、军力,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以及叙利亚政府,成为众多“圣战”组织背后的大金主。反过来,以色列调转枪口,将打击重心逐渐从阿拉伯世界,转移到了伊朗身上。近日,以色列特工潜伏两年,窃取并公布伊朗核试验资料,预示着两者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对于美伊关系来说,伊朗革命更是致命性的。人质事件成了美国人心中的一块伤疤。30多年后,美国导演还记忆犹新,拍出了电影《逃离德黑兰》,并斩获多项奥斯卡大奖和全球奖,反映出欧美民众对此事的敏感。2015年,美国政府又决定对当年被扣押的人质,每人赔偿440万美元。

在这种语境下,制裁和打击伊朗,逐渐成为了美国的“政治正确”。任何对伊朗的“示好”行为,都会收到谴责。里根执政时,为了解救被真主党扣押的人质,曾经曲线向伊朗提供过武器。消息泄露后,涉事者都受到了刑事判罚。如果不是已下台的里根表现出老年痴呆现象,恐怕也得牵涉其中。

尽管波斯人骁勇善战、豪气冲天,但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常年战争加上美国制裁,令伊朗经济山穷水尽,难以为继。为了彻底掌握主导权,他们开始进行核试验。美伊蜜月时,美国为对抗苏联,曾帮助伊朗建立核反应堆,并提供浓缩铀。谁曾想,几十年过去,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些核设施成了伊朗对抗美国的武器。

不仅如此,苏联解体后,伊朗与新生的俄罗斯,不再有意识形态上的直接对立,拥有了合作的可能性。双方在叙利亚、黎巴嫩等问题上相互支援,成为钳制美国的一种致命力量。同时,伊朗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开始进行深层次经贸往来。在那个“举目无亲”的时期,中国小商品成了伊朗民众生活的主要支撑。

于是乎,伊朗与美国的关系越走越疏远,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负面。根据美国的定位,伊朗既属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又是“邪恶轴心国”,而且是轴心里的“轴心”。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不断加码对伊朗实行制裁。从石油禁运到贸易管制、金融制裁;从一方制裁,到推动欧盟、联合国共同制裁,美国对伊朗的封锁不遗余力,搞得其经济山穷水尽。有人戏称,这可能是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围剿”。

伊朗越困难,越觉得不能放弃核试验;伊朗越不能放弃核武器,美国制裁就越严厉。到了奥巴马总统时期,虽然美国由于精力有限,不得不将战略中心转到亚太,但是对于伊朗封锁的力度,却越来越严厉。众多跨国银行,由于与伊朗存在业务往来,遭到美国政府高额罚款。2012年6月,荷兰国际银行(ING)被罚6.19亿美元;2012年12月,汇丰银行(HSBC)被罚19.2亿美元;2012年底和2014年中,渣打银行(SCB)两次被罚共计6.27亿美元;2015年11月,德意志银行被罚2.58亿美元;2016年6月,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被罚近90亿美元。

巴黎银行(BNPParibas)被罚近90亿美元。

如果将中兴事件放在这个光谱上看,美国下手还不是最狠的。

在2013年以前,中国对于美伊之间的矛盾,并无牵涉。中国近百年来的目光,始终向着欧美,很少关注中东兴衰。然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骤然激活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两个大国。中国要想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将自己与中东、欧洲连接起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经过伊朗。因此,2013年以后,中伊关系骤然升温。2014年5月,伊朗总统鲁哈尼访问中国;2016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伊朗。

继政治上密切互动之后,中伊经贸往来迅速升级。长期遭受欧美制裁的伊朗从中国大量进口机电、纺织、化工、钢铁制品等,中国则从伊朗进口石油、矿产、农副产品等。根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数据,2017年中伊双边贸易额达到3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9.0%,其中中国对伊朗出口186.0亿美元,自伊朗进口185.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25.3%。中国金融企业向伊朗提供的贷款或投资亦以数百亿美元计。

“一带一路”路线图,图片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中国企业的对伊业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按理说,中伊交往属于各自的内务,美国在法律上没有资格限制中国企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个世界级企业,都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采购零部件,不可能与美国无关。尤其是电子和通信产业,中国企业高度依赖美国芯片,实际上就隐含了与美国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定,任何美国企业不得从事伊朗业务,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不能将美国产品“转出口”至伊朗。

就此而言,中兴被封、华为被查,绝不是偶然的个案。它们实际上是中、伊、美三国微妙关系的一个节点。只要美国不放弃制裁伊朗,只要中国必须打通丝绸之路,只要中国企业必须从美国进口芯片或其他高新技术,这个“结”就消除不了,类似中兴事件的现象,就不会断绝。

美国会放弃制裁伊朗吗?2015年六方会谈签署的核协议,本来让美伊关系显露曙光。美国页岩气革命,也让伊朗对美国能源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是,美国试图控制伊朗,从来就不是纯粹为了石油。掌握中东主导权,使伊朗成为防范俄罗斯的桥头堡,才是美国中东外交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在的伊朗,不但与俄罗斯遥相呼应,大有独霸中东之势,而且还与中国日渐密切,其战略地位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如果美国真的抽身,不但以色列和中东有可能不保,连欧盟各国都有可能遭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特朗普上台后,马上放弃了奥巴马的温和策略,口口声声要撕毁核协议。美国不仅没有按照核协议,表现出撤销对伊经济制裁的样子,反而一再升级制裁。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黑利,已经多次提出进一步制裁伊朗的提案。只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对付一个叙利亚政府都感到困难,实在没有精力再去招惹伊朗。最近访美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敦促特朗普不要撕毁伊朗核协议。

既然美伊和解无望,是不是中美就注定对抗?其实不然。伊朗既是中美摩擦的一个导火索,也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缓冲剂。对于美国来说,伊朗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远远超过贸易摩擦。如果美国不想让中东成为伊朗的中东、俄罗斯的中东,就不能在对华贸易上做得太绝。

中国对美贸易存在巨额顺差,并暂时依赖某些美国核心技术;美国有伊朗和俄罗斯两个“心腹大患”,算是各有短板,各有退让的必要。中美双方时而对垒时而谈判的秘密,或许就在这里。

热搜

中美贸易 伊朗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