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跌倒也致命?世界骨质疏松日,直面沉默杀手,远离“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E药经理人 2022-10-21 19:16:20

  日益老龄化的社会,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害已广为人知,无论治疗或是预防,都受到社会普遍的关照与重视。然而,另一个对老年人生命威胁更大的沉默杀手,却还未引起足够警惕,它就是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

  在我国,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而跌倒性骨折的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其中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女性一年内的死亡率在20%-25%,男性则在30%-35%,远高于肿瘤等疾病的死亡率,凶险异常。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老年人的摔倒当成骨折的“原因”,却很少想过摔倒或许只是是骨强度下降,骨质疏松所引发的“后果”。

  10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骨质疏松日。其设立的宗旨,就是为那些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缺乏足够重视的政府和人民大众进行普及教育和信息传递,提供一个重要焦点。

  一个现实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经过有效的骨质疏松防治,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已呈现出稳中带降的趋势。可在国内,发病率却仍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骨质疏松症患者依然面临着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不规范、药物应用依从性差、有效药物选择性不足等困境。

  跌倒也致命?世界骨质疏松日,直面沉默杀手,远离“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主任

  林华教授

  在2022年世界骨质疏松日到来之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主任林华教授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表示:

  “生命质量的长城由骨骼来支撑,只有动起来,才能感知到世界之美。可这对很多因骨折而卧病在床的患者来说,却成了奢望。所以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走出认知误区,辨析骨质疏松的病因,科学治疗。”

  01

  致命的跌倒

  2021年5月,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一消息令民众一度难以接受:一向身体矫健的他为何会突然住院,又突然病重过世?

  此后,袁老弟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袁老2021年3月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导致左腿受伤,“老年人害怕摔跤,受到损伤之后用药起了反作用,对身体伤害比较大”。

  无独有偶。

  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去世,享年96岁。

  虽然苏格兰国家档案局在出具的死亡证明上确认其死因为“高龄”,可根据英媒此前的报道,英国女王是在私人城堡调理身体期间意外摔倒,导致器官衰竭,从而进入了监护阶段,并最终逝世。

  为何对于老年人来说,摔倒如此致命,且在短时间内会对寿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股骨颈骨折后造成的卧床至少持续6周到3个月,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发四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对于老年人来说,以上每个并发症都十分致命,并可能造成多器官衰竭。

  此外,老年人的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引起,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级联效应。

  林华就以最典型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为例指出,骨质疏松患者出现第一次椎体压缩性骨折后,二次骨折的风险会增加3倍;如果发生二次骨折,那么三次骨折的风险会增加5倍;如果再发生三次骨折,四次骨折的风险则会增加8倍。椎体骨折的5年死亡率可以达到50%,比例相当高。

  “这样的风险必须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足够警惕。因为再好的骨科医生和再完美的手术,都只能解决局部的骨折问题。可如果不对患者的骨骼本身进行评价,不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进行治疗,那就如同在沙滩上建楼,终是一场空。手术过后,患者也许依旧无法直立,无法下地。”林华表示。

  02

  医源性损害不容忽视

  骨质疏松造成的后果虽然严重,却很少有人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骨质疏松。

  通常情况下上,人们习惯将骨质疏松简单地等同于缺钙,等同于腰酸背痛腿抽筋。即使在临床上,医生们也常会把骨密度下降、骨微细结构破坏和骨折风险增加等定义为骨质疏松。

  可这些描述,其实仅仅是骨质疏松的一个表征,却无法代表其病理的变化。

  据林华介绍,人的骨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钙和磷为主的矿物质(约占60%-70%),二是以胶原为代表的有机物(约占20%-30%),三是以骨髓和血管血液位代表的液体(约占10%)。

  “从病理学的角度,只有当这三个部分等比例‘丢失’,才能被定义为真正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本质是一种骨骼代谢的异常,是骨骼其新老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失平衡。通俗来说,就是骨骼因为自我保护和修复能力的下降,而变得‘脆’和‘朽’了。”

  可即便如此,骨质疏松也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从专业角度,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虽然老年人的骨折风险的确很高,但年轻人和儿童也同样可能罹患。

  原发性骨质疏松通常由三种情况构成:一是绝经女性的骨质疏松,因为雌激素是骨骼营养非常重要的维持因素,一旦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骼的营养就会大大的减少;二是男性骨质疏松,与前者相似,它也是由雄激素代谢异常造成的;三是机体的衰老。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比例在临床上占到了60%-65%。

  相比之下,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则通常是由疾病或药物带来的。

  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风湿免疫科疾病、消化科疾病和肾科疾病都会导致骨质疏松,疾病也是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怀孕和哺乳期的女性,部分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都有可能成为骨质疏松的特发人群。

  与此同时,患者们所使用的各类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凝剂、质子泵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神经科用药、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药物等也都会对骨骼产生影响,导致骨质疏松。

  “骨骼的医源性损害在之前并未受到关注。可实际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最高发的人群,往往并不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而是骨量开始减少的人群。这值得所有潜在风险人群警惕。”林华表示。

  03

  药物干预,本土企业已在路上

  骨质疏松如此沉默且致命,究竟该如何在更早的阶段进行干预?

  目前为止,随着骨密度等检查手段越来越普及,在中国,骨质疏松的诊断已基本不成问题。亟待突破的难题,仍体现在治疗上。

  以药物为例,除了钙剂和维生素等基础用药,目前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通常首选具有较广的抗骨折谱的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和地舒单抗等。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中使用唑来膦酸、地舒单抗或特立帕肽,并有足够治疗时间的患者,其椎体和髋骨骨折的再发率都较低。

  不过,上述药物大多属于骨吸收抑制剂,虽然可以让骨骼避免继续遭到破坏,但却无法修复易受损骨骼,挑战依然很大。临床的高骨折风险人群仍在期待能够促进骨折修复和骨骼生长的药物。

  2019年,安进与优时比共同研发的骨质疏松症新药Romosozumab获得FDA批准,成为市场首个具有双重作用的骨质疏松症新药——通过抑制硬骨抑素活性,既能促进骨形成,又能减少骨吸收。这种双重作用机制能够迅速提高骨密度,相比双膦酸盐治疗,有更好的降低骨折风险作用。

  不过,Romosozumab虽然作用显著,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

  作为一种单抗药物,它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每月一次,整个治疗疗程为12个月。在美国市场,Romosozumab定价为每剂1825美元,12个月疗程合计达21900美元,这对国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让人欣慰的是,虽然进口药占据着骨质疏松症市场的高份额,但国内创新药企作为“后浪”,在该领域的表现也毫不逊色。

  以创胜集团的抗骨质疏松产品TST002(Blosozumab)为例,它同样是具有增强骨合成代谢和抗骨吸收的双重作用的单抗药物,拥有促进骨折愈合的功效。与此同时,为了解决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存在的依从性问题,创胜团队还对TST002的给药方式进行了优化和革新,可以每2-3个月进行一次静脉滴注,大幅降低了治疗的频次,这让其不仅适于民用,同样适用于宇航员等特殊需求人群。在依从性上的巨大优势,让TST002即使在与Romosozumab的正面PK中,也并不输。

  跌倒也致命?世界骨质疏松日,直面沉默杀手,远离“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创胜集团CEO 钱雪明博士

  而创胜集团CEO钱雪明博士此前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也曾透露,TST002未来将实现国内自主生产,上市后也将力争进入医保,这对于中国广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也将推动国内的骨质疏松的治疗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而除了药物治疗,想要实现对骨质疏松的全面攻克,降低再骨折的发生率,靠骨科一个科室“单打独斗”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多学科团队的联合干预,这将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管理效能。

  林华指出,骨骼疾病要因人而异进行专业评估,搞清楚是什么病因导致了骨质疏松,然后才能对症治疗。在国外,看骨质疏松最多的是内分泌和风湿免疫科的医生,所以跨学科的合作交流对骨质疏松的诊疗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骨质疏松的治疗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绝大多数的药物治疗疗程不能低于一年,很多药甚至要终身使用,这也对患者的依从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患者对疾病的危害和这个治疗的周期都有清晰的认知。”林华表示。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