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杜坤维:股市下跌就叫停 减缓IPO不是正确思路

金融界网站 2018-06-06 10:42:14
摘要
近段时间,中国股市跌跌不休,市场再度开始质疑IPO常态化,要求放缓IPO的声音再度响起,但是放缓IPO真的能拯救中国股市吗?恐怕只能是延缓中国股市的基础制度完善而已,对于未来长期健康发展于事无补。中国股市需要反思整个基础制度,从系统上完善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近段时间,中国股市跌跌不休,市场再度开始质疑IPO常态化,要求放缓IPO的声音再度响起,但是放缓IPO真的能拯救中国股市吗?恐怕只能是延缓中国股市的基础制度完善而已,对于未来长期健康发展于事无补。中国股市需要反思整个基础制度,从系统上完善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中国股市已经有了8次暂停8次重启的历史,如果暂缓新股发行可以改变熊市的话,中国早就走上牛市康庄大道了,但并没有改变中国股市长期以来低迷不振牛短熊长的本质,这是个对比数据,10年前,2008年5.30日,道指12638.32点,上证3433.35点,十年后2018年5月30日,道指24361.45点,上证3041.44点,可见IPO并不是中国股市走软本质原因,只是一个表象,暂停IPO并不能实现股市走强的良好愿望,实际上在市场总市值很小投资者参与度不高的小众情况下,IPO融资对市场影响会很大,但是随着市场总市值增加到4-50万亿元的时候,投资者参与度广泛增加下,只要IPO不走极端,一年100-150家IPO融资1000-2000亿元对市场影响是不大的,因此需要探索中国股市走软的其他因素。

虽然问题都是老问题,但老问题更应该反思缘何不重视,缘何不加以解决,如果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去对整个制度从新审定完善,中国股市不可能得到投资者广泛认可。

近段时间以来,IPO节奏并不算快,维持每周3家左右的规模,融资规模基本上在30亿元左右,只是近三周因为有三家独角兽上市,融资规模才增大,但基于工业互联引进战略投资者,融资规模也不算太离谱,应该不足以影响市场走软重新考验3040点一线支撑。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有好的公司才会有好的市场,才会有好的收益,才会有好的上涨,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上市公司拿到IPO募集资金以后,募集资金有没有产生效益,如果上市公司拿到募集资金,投到募投项目,产生源源不断的收益,公司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良性周期,股价就会有内生性的上涨,投资者就能获得公司发展带来的成果,可是事与愿违,很多公司的募投项目是为了IPO而盲目设置的,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市场尽职的调查,上市以后频繁更改募投项目或者干脆暂停募投项目,把募投资金用于投资理财,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即使投资扩产,也有很多募投项目没有产生预期的收益,或者干脆就是亏损,让很多公司踏上了资本运作的老套路。

于是乎,新股次新股停牌定增、停牌收购资产的公司越来越多,与IPO首次募集资金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证监会不得不出台政策限制再融资,规定18个月的间隔期,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这反映出上市公司的一种态度,那即是不务实,而是想方设法的圈钱,掩盖公司经营的困境,这与造假上市较为普遍有着较大关系。所以中国定增市场猛于虎,融资金额是IPO的10倍之多,16年是定增爆发年,定增融资高达1.7万亿元,相当于IPO1476亿元的12倍,如果考虑配股融资,再融资还将增加,即使在IPO暂停的13年,定增也是高达3510亿元,再融资最后是要市场投资者买单的,机构资金要通过减持锁定收益。

如果增发融资能给市场带来良好的收益,自然另当别论,我们不说定增总股本增加稀释原股东利益,降低每股含金量,所谓增发融资更多的是高溢价并购,盲目跨界并购,难以整合,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良好收益,反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商誉减值黑天鹅,成为股价暴跌的导火索,让投资者防不胜防苦不堪言,企业缘何热衷高溢价并购,一个是为了推高股价让自己高位减持,另一个是掩饰IPO财务数据造假,三是为了利益输送,中饱私囊,典型的就是收购关联资产,自己提前入股锁定收益,四是规避退市。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A股全部上市公司在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和2017年三季末的账面商誉总和分别为3292亿元、6500亿元、10504亿元和12565亿元,最近三年暴增接近3倍,根据中信证券统计,主板非金融、中小板、创业板的商誉占净资产比重从2012年末的1.1%、1.4%、1.5%上升至2017年三季末的3.6%、11.2%、19.3%。上万亿元商誉市值,其中很多资产都是有业绩对赌的成分,但监管的不到位,风险已经暴露,很多公司可是计提大额商誉损失,导致公司业绩大降或者干脆巨亏,股价纷纷大跌,成为市场一个巨大的风险源。

中国很多公司热衷于IPO,哪怕等上三年五载也要IPO,不在于说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公司做大做强公司,而在于股权增值一夜暴富,所以一旦限售股解禁,就会马不停蹄的减持股份,在中国股市每天面对最多的公告之一就是广大股东的减持公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期间,重要股东累计减持金额分别为711.18亿元、1607.49亿元、2509.33亿元、5480.45亿元、3594.46亿元。在2013年和2015年,减持总额均出现翻倍增长。重要股东减持次数也有较快增长,从2012年的4463笔增长到2016年的8318笔;而2014年重要股东减持次数过万,据此测算,当年平均每天发生超过40笔减持。基于15年和17年是一个IPO爆发年,两市发行了大量的新股,两市积累了一个巨大的限售股堰塞湖,未来几年都会影响二级市场走势,减持数量超过IPO数量,成为市场一格不可承受之重,投资者对减持是防不胜防,一旦有重要股东减持,股价往往以跌停回应。虽然证监会不断的修改减持规定,但是对于减持比例和违规减持依然太过宽松,不足以引导市场主体理性减持,还是尽可能多的减持套现。

随着减持的限制,各类股东玩出新花样,那就是抵押融资,提前套现,一旦股价下跌,临近平仓线,诸多质押人要么就是不管不顾,要么失联甚至直接跑到国外逍遥,一旦强制平仓,出现流动性危机,股价就会连续跌停,最终伤害的是广大投资者。

一个问题影响不大,两个三个问题,对市场影响就会出现叠加,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就会放大,出现1+1大于2的效果,这才是中国股市问题的核心。

投资者的利益屡次受损,伤害了投资者的感情,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投资者再不愿意进场交易,市场交投日渐趋淡,股市自然低迷不振。因此影响股市的不仅仅是IPO,而是一整套的基础制度,简单粗暴的缩减IPO规模和节奏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是不治本的,因为不能改变整个股市的生态环境,不能完善整个股市的基础制度。

要改变中国股市的现状,需要我们反思整个股市制度的设计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这才是关键。

热搜

股市 IPO 对策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