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中国金融杂志 2018-08-03 13:35:23

政策的外溢效应凸显了国际协调的重要性,而全球化逆流泛起加大了政策国际协调的难度。

经历各种波动和危机后,国际上已经建立了各种多边和双边协调机制,但一些经济体往往习惯于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这并不奇怪。一国宏观政策本身具有主权性、防御性、竞争性,他国难以控制,国际规则约束力也不如预期的强。因此,对任何经济体而言,关键在于能否因时而变,改革和完善自身的宏观政策,以提高政策的弹性和效率。

宏观政策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历次重要改革都强调宏观政策改革,其核心是建立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公共化、市场化、国际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些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调控机制和方式明显提升。同时,央行重视国际合作和沟通,将国际协调的理念融入货币政策实践,丰富了金融调控机制和内容,取得了与我国经济地位和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突破。

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理论上是清晰的,即货币当局之间基于互利原则的协作、配合和行动。但现实是复杂的,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往往注重考虑本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加之各国所处的环境和周期不同、政策目标各异,很难有教科书式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范本。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的建立、广场协议对利率和汇率的联合干预,意在通过国际政策协调来降低各国自行其是的负面影响,实际则变成了主导国家转嫁矛盾和成本的安排。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争相量化宽松,后来陆续恢复常态,以期达到博弈均衡,但道路并不平坦,通往新均衡的道路上伴随着对弱势国家的负面冲击。

因此,很难指望有形的、直接的国际协调,最现实也最有效的选择是,将国际协调的理念运用到决策过程中。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将利益攸关方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货币政策趋势纳入考虑因素,建立多层次的决策参考指标体系,同时强调中央银行之间的沟通。这是很多央行的做法。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人民银行沿着现代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发展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有效利用国际合作沟通机制,考虑国内外因素相机抉择,提升了货币政策在促进内外均衡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透明度建设,不断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和公信力。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运用国际金融监管规则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经济体为维护金融稳定,建立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人民银行积极参与国际沟通,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形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缓解了金融顺周期行为和风险传染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冲击。这体现了更高层次和更有深度的国际协调。

将国际协调理念有机融入货币政策,体现了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新趋势。这种变化不是被动的、直接的协调,而是主动的、间接的、积极的选择,彰显了宏观政策新的变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宏观政策的争论也引发了对宏观政策改革的思考和讨论。这是有益的。面对转型期的复杂环境,我们应以系统、开放、动态、现代的思维对政策实施评估,找出问题症结,及时校准,坚定改革,不断提高政策公信力和执行效率。

热搜

货币政策 货币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