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创新机制激发绿债发行潜力

中国经济时报 2018-08-21 08:10:38

我国绿色债券自发行以来,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8只,规模共计534.52亿元,较2017年同期发行数量上升了26%,规模下降了28%。绿债发行规模下降是否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财政贴息等实质性优惠政策迟迟未落地,或是受上半年频现的债务违约等事件影响?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史英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曹明弟。

绿色债券结构更加合理

2018年上半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较2017年同期发行数量上升了26%,规模下降了28%。其中,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发行规模有所降低,而绿色企业债、绿色中期票据、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均较2017年同期有所增加。

“今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市场发行遇冷,在于国家持续推行的金融去杠杆政策。”曹明弟认为,市场资金有限,投资主体的偏好发生改变,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因为信用评级、现金流等问题,难以获得投资者青睐。上半年发生的一些债券违约、延期兑付以及PPP项目政策调整等对绿色债券的发行有所波及,导致国内绿色债券发行不畅,一些具备较好条件的发行人转而在海外发行绿色债券。

“市场热情并没有下降,市场参与者更加广泛,有些企业多次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下降的背后是结构更加合理。”史英哲表示,上半年境内绿色债券总发行规模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主因是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大幅缩水。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依然保持增长,这表明发行主体由金融机构主导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扩展。国内绿色债券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金融债一枝独秀占比八成以上,到去年的占比65%,再到今年上半年的四成,我国绿色债券实现更多地直接为绿色项目或绿色企业进行融资。

另外,发行数量持续实现增长,平均单笔发行规模不断降低,说明国内绿色债券从依赖大型银行或央企的百亿级发行规模转变为大中小各类型企业广泛参与。以金融债为例,2016年仅兴业、浦发两家银行共发行1000亿元的绿色债券,发展至今,城商行、农商行、金融租赁等中小金融机构都积极参与。绿色债券无论是债券品种、主体类型,还是信用等级、债券期限,都实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结构更加均衡。

2018年上半年,境内主体在境外发行的绿色债券有7只,发行规模合计人民币约为235.08亿元,相比2017年上半年仅发行1只金额约49.5亿元的绿色债券,境外发行实现大幅增长。史英哲分析,今年上半年,天津轨道交通、首创股份、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发行四期共7只绿色债券。天津轨道交通和首创股份都是地方国有企业,为地方国有企业利用海外债券市场实现绿色项目融资树立了典范。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避免政策套利

“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理念。”史英哲表示,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数据,我国非贴标绿色债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大幅增长,表明有巨大的绿债发行潜力。

如何激发绿债发行潜力?史英哲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加强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国企的绿色金融宣传或考评,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其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促进绿色债券发展。如创新机制,通过适当增加绿色债券的杠杆率或流动性来提升投资价值,从而降低发行利率等。交易所也可适当提高绿色债券的质押比率,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将会提升绿色债券的吸引力。再次,可以发展绿色担保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为中小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提供增信服务。

部分专家学者呼吁尽快落地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实质性优惠政策,来促进绿色债券的发展。但史英哲认为,直接进行税收减免或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不利于绿债市场发展,政策的执行成本比较高,也容易产生政策套利,扰乱市场的正常发展。当前,一些地方推出的绿色债券财政贴息一般上限为100万元,仅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效应要明显一些,若财政贴息提高上限,一方面不适用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另一方面也会存在政策套利激发“漂绿”现象,不利于绿债市场的正常发展。

“在市场资金面得到缓解的情况下,绿色债券的政策优势将会凸显。”曹明弟分析,发行人面临的产业政策风险小和因环保原因导致的停限产风险小等将成为绿色债券发行亮点,须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并成为机构投资者配置的重要因素,从而推动绿色债券在今年下半年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热搜

债发行 债市场 发行规模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