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金改要啃服务实体经济的“硬骨头”

时代周报 2019-10-15 05:26:33

[摘要] 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最关键是要做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金融要看得懂、看得见实体经济的内在价值。

从设想到落地仅仅花了259天的科创板,到今年8月出台的LPR定价机制,已经进入深水区的金融改革,保持着稳中有进的步伐。

9月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在北京召开第八次会议,研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问题。会议提出,下一步将重点发挥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进一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

在中国经济面临更大下行压力之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成为监管层与学者、社会的共识。已在深水区的金融改革应如何推动?前进的方向又是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

金融改革是一场化学变化

Q:从8月底开始,10天内,中央接连召开3次重磅会议谈及“金融市场改革”。措辞从“做好今后一段时期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谋划”到“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再到“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这透露出决策层怎样的改革思路和方向?

A: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在习近平总书记之前的有关深化金融供给性结构性改革的讲话里已经十分详细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有三个,一是回归本源,二是结构优化,三是防范风险。

最近的3次会议,更像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三大核心的细化和落实。

Q:金融改革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被提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

A:金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基本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里,而金融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上沿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思路。

另一方面,金融改革的深化不仅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深化的关键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金融作为“血液”在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金融当成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金融与实体经济,是血脉和机体的关系。因此,金融改革在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中央希望通过金融改革先行,从而更好地引导经济,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Q:对于已经进入深水区的金改,最难啃的骨头是什么?

A:今年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在中美贸易摩擦最紧张的时候召开,可以看出中央在推进金融改革上的决心。现在中央已经看到金融体系、金融制度在国家安全上的巨大重要性,同时,我们的金融功能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巨大紧迫性和重要性的。

目前金改要啃的“硬骨头”,我认为是怎样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即实现功能性转换,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真正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按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话来说就是:遵守金融规律但又充分结合中国特色,让金融体系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现在金改的难点不在于形成某个机构或某个市场,也不在于用各种手段来改变某一个外部结构,而在于让它能够发挥我们想要它发挥的功能,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看得懂、看得见实体经济的价值

Q: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近年来的高频词汇,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的关键是什么?

A: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永恒的命题。中国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割裂有所扩大,现在监管层希望能往回拽,这是一个回归的过程。

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最关键是要做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金融要看得懂、看得见实体经济的内在价值。例如对高技术企业的融资,金融从业者要在看得懂、看得见的情况下,设计出可靠的机制,实现资源的聚合。

说白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金融、科技、产业三者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为此,金融要形成分层的、多元的结构,以满足实体经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而金融需求则要抓住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实体经济的内在价值,据此开发出不同的产品,这在理念上需要一定的灵敏度,也需要有所创新。

Q: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一直在强调金融要向实体经济“输血”。从过去一年数据来看,政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货币传导机制依然不畅。今年8月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解决货币传导机制障碍?

A:首先,LPR跟货币政策传导有一定关系,但并非主要方面,更多是中国利率市场改革进程上的一个过渡性阶段。这个过程实际上有助于银行利率定价,使得定价能够公开化、有据可依。LPR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反映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对利率变化的态度。

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更重要的还是数量传导,即怎样通过银行行为将央行的货币意图扩大到整个运作体系中,最后传递到实体经济中来。这个过程会涉及整个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运作的有效性,是金融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整个过程受各种政策的制约,也受银行机构本身的制约,包括其意愿、能力和动力等。

Q:过去,存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构成了银行利润的“保护网”,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这个保护网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何看待在此情况下中小银行的定价能力?

A:实际上,其他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普遍都经历过存在利率差逐步缩小、然后再逐步放大的一个过程。逐步缩小是一个无风险利率差缩小的过程,最终纯贷款利率差扩大则是风险利率差扩大的过程,反映的是银行风险控降能力的提高和差别化竞争的结果。

这个保护网的消失,本质是银行由政策、政府保护到自我保护的过程。如果银行一直在政府保护的利率差下,最终就一定会被利率市场淘汰。银行通过自己的风险定价、差别竞争以提高自我保护、形成风险利率差的过程,也是自主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过程。

不能一刀切地说不加杠杆

Q:经历近两年的去杠杆后,我国的杠杆率增长过快已经被遏制了,但总体杠杆率仍然不低。金融改革中,应该如何处理维持杠杆率在合理水平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A:从国际看,现在中国的杠杆率水平特别是非金融企业以及居民的金融杠杆率还比较高,这种高杠杆率反映中国宏观经济的脆弱性正在加大,但并不意味着杠杆本身就是风险。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债务增加来支撑的,所以杠杆率水平到底多大算是合理、稳健,或者说杠杆率绝对水平的上升和下降是不是跟风险的增加和减少直接对应,都很难作出明确的结论。

我们更多要从杠杆率形成的合理性来着眼:如果是根据市场均衡的力量,相互竞争地、有制约地形成的杠杆率,是市场去寻找合理合作模式的过程,这就是合理的。

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来看,现在更强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实体经济的平衡方式。在债务方面,不能“一刀切”地说不加杠杆,而是应关注这些杠杆有没有现金支撑、受到市场约束。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如果真正回到风险的本源上,就会发现维持杠杆率在合理水平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Q:美国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国企业更多是间接融资。科创板以及一系列改革是否能够有效拓宽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途径?

A:对科创板而言,拓宽融资只是其中一个目标,更重要的目标在于为更多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寻找更多的金融支持渠道,当然,其在融资上也客观推动了中国融资市场比重的回升。

中国企业现在以间接融资为主,这跟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有关系。现在中央希望平衡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其实是在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科创板先行先试,资金投向创业板、中小板等,就是希望借此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

在我个人看来,融资方式的比重并不重要,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更重要的是平衡整个融资市场的结构,让企业能够以适合的方式获得市场的资金支持,实现共同发展。

Q:今年以来,多宗“爆雷”反映金融风险正在被加速释放,金融风险为什么会在这一时间点加速释放?

A: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加了很多信用风险,再加上一些治理不到位,出现了一些非市场化的损失,由此触发金融“爆雷”事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如果银行不及时转型,不加强对风险的管控,风险还会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允许一些银行或者中小金融机构退出,这实际上是通过可控的风险示范方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Q:金融风险加速释放时,适合加快金融改革吗?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A:所有的改革都不是在最好的时机推动的,所有的改革也不是万事俱备时实施的。

经济环境好时固然是改革理论上的最好时机,但人们都没有改革动力。所有的改革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的逼迫下推动一些深层次改革。这样改革的难度更大,但也更能发挥智慧,而且更契合真实国情的要求。

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关键在把改革限制在一个可控制、可承受的范围以内,在整体风险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热搜

实体经济 硬骨头 金改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