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脉医疗业绩下滑,多因素承压发展
金融界 2025-04-09 18:07:15
近日,心脉医疗(688016.SH)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交出上市以来最差成绩单。报告期内,心脉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2.06亿元,同比仅增长1.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2亿元,同比增长1.9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95亿元,同比下降14.43%;基本每股收益4.07元。 心脉医疗于2019年在上海科创板上市,作为微创医疗分拆上市的首家子公司,其专注于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曾是微创系盈利能力最强的子公司。
回顾过往,2021 - 2023年期间,心脉医疗业绩增长显著。2021年,营收达6.846亿元,同比增长45.59%,归母净利润为3.159亿元,同比增长47.17%;2022年,营收增长至8.96亿元,增幅30.95%,归母净利润为3.569亿元,同比增长12.99%;2023年,营收进一步提升至11.87亿元,同比增长32.43%,归母净利润为4.92亿元,同比增长37.98% 。
然而在2024年,公司业绩增长态势急转直下,尤其是下半年业绩“大跳水”。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7.88亿元,同比增长26.63%,净利润为4.04亿元,同比增长44.36% 。但到了下半年,市场环境变化及部分产品价格和推广策略调整,对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第四季度表现尤为不佳,实现营业总收入2.37亿元,同比下降20.75%,虽环比增长29.81%;归母净利润为 -5123.79万元,同比下降149.26%,环比下降134.20%;扣非净利润为 -1.06亿元,同比下降209.78%,环比下降192.32%。
2024年下半年,国家医疗保障局针对主动脉支架类产品的价格治理行动,给心脉医疗带来不小冲击。8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上海微创心脉医疗Castor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价格问题的公开问询函》,指出该公司Castor支架(200mm长度)出厂价约5万元,经代理商供应医疗机构的价格却超12万元。初步约谈后,心脉医疗虽提出价格调整计划,但价差过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8月23日,心脉医疗公告大幅压缩流通环节过高加价,将Castor支架等系列胸主支架产品终端价格调整至7万元左右或更低,降价幅度达40%左右或以上,与行业价格标准看齐。
不仅如此,2024年2月25日,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通知,启动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的集中带量采购工作,这两类产品正是心脉医疗的核心产品。早在2020年11月5日,我国首次对冠脉支架进行集中带量采购,10个品种中标价格从均价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业内人士指出,高值耗材经销商加价导致终端价格远超出厂价是行业普遍现象,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通过与厂家直接谈判,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大幅降价。后续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集中采购的落地,预计还会对心脉医疗业绩造成进一步冲击。
除价格因素外,心脉医疗的成本和费用结构也出现变化。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6.45%,远超营收增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同比增长20.51%、69.73%。公司解释称,主要原因是海外销售团队扩大,海外市场及销售相关推广活动增加。2023年7月,心脉医疗以自有资金6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63亿元)收购欧洲医疗器械公司Optimum Medical(OMD),实现全资控股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不过,OMD在2023年虽营收增长43.55%至1.12亿元,但仍净亏损417.95万元,较2022年同期亏损有所收窄(2022年亏损2482.93万元) 。
值得关注的是,心脉医疗研发费用同比降低45.76%。在医疗器械行业,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如此大幅度的费用缩减引发业内担忧。同时,公司毛利率也持续走低,2021 - 2024年度,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8.05%、75.18%、76.45%和72.98%。在多重压力下,心脉医疗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价格调控、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平衡,成为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