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机接口风口骤起:政策破冰与医疗革命的万亿暗战
金融界 2025-07-04 17:58:46
7 月,人脑工程板块逆市上扬 0.85%,5906 万资金悄然流入。国家药监局 “脑机接口支持政策” 的吹风,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 —— 既激起资本市场对 “医疗科技革命” 的遐想,也揭开了脑机接口(BCI)从 “科研实验室” 向 “临床产业化” 跨越的关键序幕 。这场搅动神经科学、医疗器械、材料科学的产业暗战,正进入 “政策松绑 + 技术突破 + 需求爆发” 的三重共振期。
一、政策破冰:给脑机接口 “发准生证”
国家药监局的表态,绝非简单的鼓励 —— 而是为脑机接口产业 “划清规则、打通堵点”:
监管框架从 “模糊” 到 “清晰”:明确 “揭榜挂帅” 产品的注册指导,将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分为 “植入式(侵入脑实质)、非植入式(头戴 / 贴片)” 两类,建立差异化审批通道(植入式走 “优先审评”,非植入式简化流程);
临床落地加速:过去脑机接口多停留在动物实验或早期临床,政策支持下,“渐冻症辅助沟通系统”“脑瘫康复脑控设备” 等产品有望 3-5 年进入商业化阶段;
国产替代窗口期:海外巨头(美敦力、Neuralink)在侵入式技术领先,但政策倾斜下,国产企业在非植入式康复设备、神经调控系统领域,有望依托 “成本 + 场景适配” 实现弯道超车。
二、技术拼图:拆解脑机接口的 “神经密码”
脑机接口的本质,是 “神经信号→电信号→数字信号” 的跨维度翻译 ,其技术突破需攻克 “材料、芯片、算法” 三重关卡:
1. 材料革命:柔性电极的 “皮肤级贴合”
植入式设备需解决 “生物相容性”:普利特的 LCP 薄膜(液晶聚合物),因高频信号传输稳定、柔韧性接近人体组织 ,成为脑机接口电极的核心材料(可卷曲成 0.1mm 厚度,贴合脑沟回);
非植入式设备的 “信号穿透” 难题 :泰和科技的 “脑电凝胶”,可降低皮肤阻抗 30%,提升脑电信号采集精度,支撑 “头戴式脑机接口” 的消费级应用。
2. 芯片突围:神经信号的 “实时解码”
脑机接口每秒产生1000 + 神经信号,需专用芯片实现 “信号滤波→特征提取→指令输出” 的实时处理;
国内团队已开发 “类脑计算芯片”(如清华大学 “天机芯”),能耗仅为传统芯片的 1/10,为便携化脑机接口奠定基础。
3. 算法突破:从 “信号采集” 到 “意图理解”
博济医药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当前脑机接口对 “简单运动指令(如抬手、握拳)”识别率超 90%,但对“复杂意图(如语言、情绪)” 识别率不足 40%;
AI 大模型的介入(如百度 “文心一言” 对接脑机接口),正推动 “神经信号→自然语言” 的直接翻译,让 “失语症患者打字交流” 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三、市场裂变:医疗刚需与未来想象的碰撞
脑机接口的商业化,正沿着 “医疗刚需→消费拓展” 的路径爆发:
1. 医疗端:千亿康复市场的 “救命稻草”
渐冻症 / 脑瘫患者:全球超 500 万患者,脑机接口可实现 “意念控制轮椅、打字”(如美敦力的 Enspire 系统,已获批上市),国内博济医药正协助企业开展此类设备的临床试验;
听力障碍:美好医疗的人工耳蜗(BCI 延伸应用),2024 年收入占比超 8%,依托 “脑机接口技术升级”(如更精准的神经编码),未来或拓展至 “视觉修复、脊髓损伤康复” 等领域;
老年病干预:北陆药业参股的医未医疗,布局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 + 脑机接口康复训练”,通过脑电信号监测认知衰退,实现 “早筛早治”。
2. 未来端:人机共生的 “科幻照进现实”
消费电子: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有望集成到 VR 设备(如字节跳动 Pico),实现 “意念操控虚拟角色”,2025 年已有原型机测试;
智能康复:脑机接口 + 外骨骼机器人,让 “脊髓损伤患者重新行走”(中科院团队已实现实验室突破);
脑控交互:未来汽车、家居或接入脑机接口,实现 “意念驾驶、思维控灯”,虽遥远但技术路径已清晰。
四、公司卡位战:谁握住了 “神经命脉”?
脑机接口的产业链博弈,本质是 “关键环节的卡位赛”:
普利特(材料):LCP 薄膜在脑机接口的 “应用验证” 虽短期不贡献业绩,但其 “高频信号传输 + 生物相容性” 的独特属性,已让海外客户主动合作,未来或成 “柔性电极” 供应链核心;
北陆药业(场景):参股医未医疗,绑定 “脑部疾病全流程服务”(早筛→诊断→康复),依托脑机接口技术,将传统 “药物治疗” 升级为 “神经调控 + 药物” 的精准干预 ;
美好医疗(应用):人工耳蜗龙头,借 BCI 技术升级(如 “闭环式耳蜗”,实时调整刺激参数),巩固 “听觉神经接口” 的全球竞争力;
博济医药(服务):作为脑机接口领域的 “临床 CRO 龙头”,已服务 10 + 相关企业,抢占 “新兴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的高毛利市场(CRO 费率超传统器械 30%)。
五、风险与机遇:穿越技术迷雾的清醒
脑机接口的狂欢中,需警惕 “技术浪漫主义” 与 “商业现实” 的落差 :
技术陷阱:植入式设备的长期生物相容性(如电极周围组织纤维化)、非植入式的信号精度(仍难捕捉复杂神经活动),可能导致 “产品效果不及预期”;
审批周期:创新医疗器械审批需 2-3 年,政策支持≠“快速上市”,部分公司的 “概念炒作” 可能提前透支预期;
竞争碾压:海外巨头(Neuralink 的侵入式技术、美敦力的神经调控)一旦进入中国,将对国产企业形成 “技术 + 品牌” 双重压制 。
脑机接口不是一场 “科技噱头”,而是医疗革命的前奏—— 当政策为创新 “松绑”,当材料、芯片、算法突破 “卡脖子”,当千万患者的刚需撞上万亿市场的想象,这场 “破解大脑密码” 的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的机遇藏在 “材料端的国产替代”“临床端的刚需落地”“应用端的技术迭代” 中 —— 那些能穿越技术迷雾、扎根产业刚需的公司,终将在神经科学的疆域里,书写属于自己的 “神经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