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2022如何跟着公募买基金?

证基风云 2022-01-14 21:01:00

  为抵抗2022年的投资风险,有机构建议行业配置关注三条主线:

  盈利差预计强化业绩改善方向的稀缺性,紧扣2022年高景气延续+景气反转布局;

  买PPI原材料成本下行且需求端量稳,毛利率环比有望改善方向;

  2022年结构性“宽信用”受益在“双碳”,包括储能/光伏/新能源等。

  2021年,A股走出震荡分化、板块间持续轮动的结构性行情,权益类公募基金也随之跌宕起伏。

  在结构性行情下,2021年公募基金重点持仓主要集中在“大消费”和“碳中和”概念,年度业绩居前的基金多为新能源等行业主题基金,行业赛道集中度较高。

  那么,进入2022年,公募看好哪些细分赛道的投资机会?A股市场又将如何演绎?投资者需要警惕哪些投资风险?

  总基调:稳中求进

  2021年12月8日至12月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稳”是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在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权益投研一体化总监曾鹏看来,这个“稳”是建立在“绿色低碳、结构转型”基础上的稳,是依靠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拉动的稳增长,而不再是依靠传统基建和地产链的拉动。最终效果会体现在“进取型”的成长行业获得超额收益。

  在投资策略上,曾鹏表示同样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方针:“稳”体现在要守住未来5至10年影响中国发展的核心赛道,“进”体现在要在这些优质赛道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寻找“创新中的创新”。

  对于2022年的整个经济增长前景,摩根资产管理执行董事、资深环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2022年上半年可能有进一步的宽松和稳增长措施出台,可以让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稳定性。所以在整体的经济方面,我们认为中国GDP还是可以保持在5%左右的一个增速。相对于2021年下半年,今年的整个经济增长前景应该会更加乐观一些。”

  谈及2022年的宏观环境,诺德基金基金经理谢屹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或呈现内部偏友好,外部偏负面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周期本身处于见底向上的过程中,目前市场并未取得共识,但这也是机会所在。同时,国内政策调整非常及时,不但避免了可能的尾部风险,而且对后续的复苏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这点在本轮周期尤为重要,因为在中国复苏的同时,海外大概率会经历下行,这点在以往并不多见。海外市场即使现在停止加息,我们也认为不太可能阻止其基本面的周期性放缓,何况美联储还在对市场传达较为鹰派的观点。资金面上会导致新兴市场回流到美国,这会留下一个回流的缺口,而我们当前的边际宽松使得经济体与股市均可以比较好地应对这个缺口。”谢屹指出。

  展望2022年,从“货币-信用-增长-通胀”框架观察,海富通基金认为中国经济将经历“类衰退”向“小复苏”的周期变化。具体结构上,经济增长动能将于今年切换。出口与制造业产业链景气度接近顶部,出口增速回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制造业将出现分化,新能源及部分专精特新相关行业继续向上。基建、地产均将有一定发力,消费下半年可能出现小幅复苏。

  A股:结构性行情

  2021年,在年初核心资产抱团行情瓦解后,市场热点在板块间持续切换,走出结构性行情。

  那么,2022年A股将如何演绎?

  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2022年行情并不悲观,A股还是一个慢牛长牛走势。只不过A股的走势是结构性的行情,普涨的行情不大可能出现。上证指数虽然还会向上继续拓展空间,但是幅度并不大。看好优质龙头股恢复性上涨的机会,可挖掘消费、新能源和科技互联网三大方向的投资机会,看空周期股和题材股。

  但是,也有声音认为2022年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有机会,只是可能会按照复苏的节奏来。

  “2021年因为经济周期性放缓的原因,仅仅有部分行业,尤其政策扶持的,或者完全新兴的高增长行业取得了比较好的表现,它们和大的环境关系不大,所以能够跑出来。但是2022年复苏还是大概率事件,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有机会,从下游消费,到中游制造到上游的原材料、周期品等等。当然这里会有一个节奏问题,每一次复苏的行业的节奏也不一定一致,需要我们走一步看一步,但是全年看,机会是普遍存在的。”谢屹对记者说。

  近两年,新能源板块已有较大的涨幅。但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2022年新能源相关制造业依旧被机构看好。

  海富通基金认为,2022年,A股市场将维持上有顶下有底的走势,仍有诸多结构性机会值得深入挖掘。宏观经济稳中趋弱以及政策稳中趋松的大环境,有利于增长确定性高且持续性好的板块表现。我国经济政策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非常明确: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风电、光伏、储能、电网建设等新能源相关制造业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景气度持续向好;在国产替代加快、需求提振等多重因素促进下,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专精特新等高新技术方向制造业投资亦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对于2022年A股表现,曾鹏认为市场会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业绩兑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个股会重新绽放,而跟风炒作的题材股会退出。在高成长赛道上,无论大小盘股均会有机会。从中长期看,一些高景气赛道比如电动车、光伏、军工、电子等景气度并无明显变化,依然是未来数年中国经济的最好赛道之一。

  投资机会方面,曾鹏表示,从渗透率角度看,光伏、电动车、半导体、军工等行业依然处在产业导入期,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会因为周期性波动而改变其长期发展态势;以及一些优质赛道——例如储能、汽车电子、能源半导体等细分赛道,将获得双倍甚至数倍于主赛道的成长速度。

  港股:低估值优势

  2021年,由于政策面的不确定性,对港股上市的科技平台企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叠加海外投资者的资金流出等因素,港股遭遇了大幅度回调。

  展望2022年,港股蕴含哪些投资机会?

  博时基金宏观观点认为,2022年国内经济继续放缓、海内外政策与流动性的不确定性仍将对港股走势形成一定压制,但在国内政策环境与成本压力边际缓解背景下,港股业绩迎来一定改善,估值优势凸显,配置性价比提升。投资主线聚焦受益于监管从密集落地转向常态化、上游价格回落提振中下游盈利能力、海外供应链逐步缓解的互联网、消费、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板块,以及碳中和下新能源转型带来业绩提升的港股新能源电力运营龙头。

  “我们觉得2022年的港股机会是比较确定的。2021年的问题一个在于基本面的放缓,一个在于港股的几个重要板块遭遇了政策面的不确定性,比如地产和科技。使得港股盈利层面和估值层面都遭受了较大的打击。但是,从现在来看,政策的不确定性在消除,基本面本身就在改善,唯一受到影响的是资金面,他受到海外资金边际收紧的影响,但是我们觉得这个可能不是主导因素。因此,我们认为今年港股大概率不太会走输A股,甚至有可能由于低估值的原因获得超出A股的收益。”谢屹指出。

  贝莱德基金投资总监陆文杰认为,目前,港股比A股在估值上更具有吸引力,尤其在经历了2021年的调整后,港股与A股之间的溢价幅度进一步扩大。在行业的选择上,持续看好在港上市的新能源公司,规模相对小的优质互联网公司,以及优质的医疗企业。

  对于下阶段投资,陆文杰建议关注港股四方面投资机会:一是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可能使得经济放松,进而带来消费服务行业的反弹,包括旅游、线下消费服务行业;二是受到政策方面影响估值被低估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医药等;三是在市场风格没有切换的背景下,长期确定性较高的行业,比如在新能源、新能源车赛道中有新的技术突破的企业;四是持续获得海外市场份额的中国企业。

  配置:紧扣高景气

  虽然2022年有很多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值得挖掘,但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通货膨胀等风险,都有可能带来对经济的冲击。这些都引发了市场对2022年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投资者还是需要警惕潜在风险。

  曾鹏认为,2022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海外,美联储已开始退出QE(量化宽松政策),未来假如美国通胀持续超预期,则美联储可能通过加息方式应对,这将对全球流动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会在某个阶段对市场情绪形成影响。但由于国内宏观政策以“稳”为主,流动性会保持合理充裕,海外加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相对可控。

  “总体上说,今年我们还是认为机遇大于风险的。”谢屹指出,我们觉得风险还是来自对于投资标的的认知和评估。系统性的风险并不存在,如果能够成功地避免非系统的风险,选出比较好的投资标的,这就能事半功倍。这里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个股的估值风险,尤其在去年结构性的行情中,部分个股估值泡沫严重,有些甚至仅仅是盈利预期,而非实质性盈利改善,也获得了较高的估值,这些情况在今年可能会逆转,需要投资人予以关注。

  虽然业内人士认为海外加息对中国市场的影响相对可控,但是投资者还需警惕通胀风险。朱超平表示,美联储已经改变了通胀是暂时性的这一推断,认为通胀可能是更具持续性的,可能会在2%的目标值以上维持比较长的时间,投资者也逐渐接受了这一观点。但是,如果说通胀还是长时间高于3%或4%,那么美联储为了应对这种更严重的通胀,可能会把加息时点提前,对市场造成比较大的波动。

  为抵抗2022年的投资风险,博时基金建议行业配置关注三条主线:盈利差预计强化业绩改善方向的稀缺性,紧扣2022年高景气延续+景气反转布局;买PPI原材料成本下行且需求端量稳,毛利率环比有望改善方向;2022年结构性“宽信用”受益在“双碳”,包括储能、光伏、新能源等。

 

热搜

公募 基金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