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书|《经济问题的本质:如何走出困境》启示:理解“羊群效应”,稳定市场心理预期

金融界 2024-06-28 10:41:55
10秒看完全文要点
看要点

未来,属于终身学习者

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一种投资方式,哪怕只是每天坚持阅读几页,长期下来也会得到不小的收获与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书与基金投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相信长期的力量。基于此,金融界基金推出读书类栏目“悦读”,诚邀国内外学界、投资圈有影响力的大咖分享好书,交流读书心得。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国家地区,都遇到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困扰。回顾美国大萧条的历史,从1929年到1933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工业产出下降了37%,价格水平下降33%,名义GDP下降50%以上,不仅导致了美国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波及整个世界,激发了欧洲各国的矛盾,让纳粹滋生有了土壤,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工业时代后,理解经济及解决经济问题,一直是各个经济体的孜孜追求。

如何应对棘手的经济问题?如何实现好的经济?对于经济衰退的文献浩如烟海,政府、学者、从业人员对经济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解,本期悦读分享《经济问题的本质:如何走出困境》,中央编译出版社推荐,作者马泽昊深入剖析了近100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20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这些历史事件不仅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深重的打击,也让我们深刻反思。

首先,悦读君认为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和微观基础出发,揭示了经济衰退的一般原理。作者不仅分析了导致投资支出与消费支出不稳定的具体因素,还深入探讨了经济问题的社会心理、经济手段、金融手段等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通过历史案例和经典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将经济学思维刻印在脑海中。

其次,作者特别强调了经济问题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他认为,经济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堆砌,更是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表现。因此,要真正解决经济问题,就需要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入手,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形成合力。这种全面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的本质,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思路。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个人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的应对策略。作者认为,个人在经济危机中不仅要保持冷静和理性,还要学会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方法来规避风险。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如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个人信用等,这些建议和方法对于个人在经济危机中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为“《经济问题的本质:如何走出困境》第五部分如何走出泥沼?”精彩选摘:

“所有经济体,都始于人、终于人。”——卡尔·门格尔

理解“羊群效应”

人的行为基本上都会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并表现出从众的特点,这也被称为“羊群效应”。

资产泡沫往往与羊群效应有关,例如房地产、股票泡沫,缺乏认识会加剧人们的从众行为,一旦有一只羊跑起来,其他的羊也会跟着跑起来。历史上多次的房地产泡沫,购房者原本是独立的个体,是个体“羊”,且不具备“信息优势”及“认知优势”。当市场有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投资或投机行为时,其他的“羊”就会追随“领头羊”的方向,加入买房队伍,市场预期通过羊群效应得到不断强化,房地产价格逐渐偏离其实际价值。这个过程还刺激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所以,经济体在信贷管理上,要考虑群体的非理性因素。

股票泡沫的原理也是一致的,随着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疯狂,不惜借钱投身于股市。做出疯狂行为的人,未必疯狂,比如周边的人都在负债买房或炒股,如果你还迟迟不动,你自己都会认为是不是错过了“巨大的机会”。

此外,人的行为(包含经济行为)是受权威及情境的影响的。关于服从权威,著名的例子就是德国军官接受了上级命令,屠杀了600万的犹太人。关于情境及角色对人行为的影响,可参照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有两组志愿者分别扮演“警察”与“罪犯”,“警察”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一开始警察和罪犯还能微笑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的平静最终演化为警察虐待罪犯,有的罪犯精神濒临崩溃,实验不得不提前终止。这说明,当一个普通人被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或者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权利或身份,他都会根据新的环境产生相应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不仅仅由性格所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会在某些情境下做出让人发指的行为。

经济的生产行为、投资行为、消费行为,基本都会受到“羊群效应”、服从“权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领头羊”做出清晰的判断,避免极度的狂热情绪,也要避免恐惧、悲观情绪的蔓延。

消除群体负面情绪

情绪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恐慌情绪,它像海啸一样,能够轻易摧毁金融和经济体系。在金本位时期,经济体会周期性地出现货币不能够足额兑换黄金的情况,常常引发金融恐慌及挤兑;受到恐惧支配的投资人,抛售股票或房屋,导致资产价格一泻千里,就像1929年的美股股市崩溃,及1990年的日本房地产泡沫。

1893年,美国发生了铁路危机,群众恐慌造成了大批企业破产,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起因是美国铁路投资过热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这一铁路危机迅速向其他行业传染,银行接连倒闭,人们慌张地到银行去提取存款,我们在前文已经解释了,银行并没有那么多的现金,银行依赖的是货币创造,绝对不会有那么多存量货币去偿还储户,银行已经将创造的货币借给贷款人。两个月内,美国有超过8000家企业、156家铁路公司和400家银行倒闭。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甚至90%以上的人们依然不明白银行的作用,依然不懂货币创造,依然会认为银行只是保管“钱”的地方,所以在21世纪,恐慌导致的银行挤兑依然有可能发生。

修复经济交易关系,首先要“修复情绪”,至少做到平心静气,防止负面情绪的蔓延,良好的社会情绪也是提高边际支出的关键,能够强化投资的乘数效应。

当经济陷入泥潭时,政府及学者都会提倡 “重塑市场信心”。1933年罗斯福首次当选总统时在演讲中说:“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们遇到的问题并不严重,要有信心。”伯南克认为,银行业的恐慌对于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恐慌使人们失去理性的判断,作出减少货币支出、投资等避险行为,这对收入与支出互为一体的市场经济,无疑是致命的。在大萧条时期,犹他州的银行家埃克尔斯也面临着疯狂的“挤兑”,为了应对慌张的急于取款的储户,埃克尔斯谎称自家银行的现金就在美联储的运钞车中,这才增强了储户的信心,并让他的第一国民银行成功地度过危机。

信心的作用原理很简单:当经济人缺乏信心的时候,其决策一定是削减支出,但是自利的行为并没有导致市场有效,而是导致通缩以及价格体系的崩溃。扩大总需求的本质是提高商品交易发生的频率,即市场中买得多也卖得多,收入多、支出多。凯恩斯认为大多数的经济行为源自理性的经济动机,但也有许多经济行为受动物精神的支配,当人的动物精神和自发的乐观情绪消失,就会产生悲观乃至恐慌情绪。因此他建议政府通过鼓励、刺激投资支出,产生正向的乘数效应,去扭转缩减支出导致的负向的乘数效应。

在经济衰退时,如果每个人都着眼于货币,认为需要留存货币来抵御风险,这就出现了个体最优与群体最优的矛盾。每个人都留存货币的结果就是货币流转速度减小,由于每个人都是生产者,交换速度减小,每个人都是损失者。此外,个体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个体行为具有传染性,群体的情绪对于市场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经济人的消费支出基于主观的价值比较,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经济人支出的意愿并不相同。

稳定市场心理预期

预期的变化是经济震荡的巨大推手。

预期是经济决策和行为的前提。大部分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都基于预期,每个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对未来做“推演”,以形成最好的决策。比如人们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就会预期学科未来的就业前景;人们在创业开一家面包店时,也会预期每天卖出的面包个数;赌徒在开始赌博前,也一定是预期大赚一笔。这就是预期指导行为的作用。

预期来源于预测,每一分每一秒,大脑都在兢兢业业地接收着外界的信息,人们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构建起一个模型,并努力修补这个模型,使得它更加接近真实世界,更好地模拟真实世界,然后再基于这个建构出来的模型,对经济决策进行模拟预测。

预期与现实的不一致

预期与现实的不一致,是市场波动的根源之一。

比如,在企业生产中,从开始生产商品到销售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企业预期下一年的市场需求及预期收入仍与今年持平,但是假设在下一年社会总需求下降,预期营业收入大于实际的收益水平,企业的营业收入及还本付息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且会传导到金融系统,这种预期与实际的不一致,会引发市场波动。

银行对信贷偿付的预期是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石。信贷活动更是建立在预期的基础上,信贷的合理预期是市场稳定的一个重点。银行需要对借款人是否能够按时偿付本息形成正确的预期,大面积的债务违约是致命的。而在现实中,信贷关系发生,到信贷关系结束,实际情况与预期因素都在持续发生变化。

在经济领域,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的预期与现实情况往往难以一致,这导致过去的决策可能引发亏损,甚者破产,造成市场波动。例如,由于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信贷推动产生无效资产及大量债务,导致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恶化。

过去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锚点太高,引发心理的波动,产生主观效用的波动,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适应。过度的刺激一定会产生后果,就是人们习惯了强刺激,而强刺激不可能持续,只剩狂欢后的落寞。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是第一位的。

望梅止渴是一种心理预期,房地产泡沫同样是。人们预期房地产能够持续升值是一种假象,是房地产消费周期过长带来的一定的投资属性(价值随时间变化),只有在特殊的条件下,房地产才具备投资品属性。在一般情况下,房地产就是耐用消费品。对房地产错误的预期形成了错误的债务合约,“债务镣铐”锁定经济调整。在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人的房地产投资决策,是基于他们的收入会永远持续,甚至是温和上涨的预期而做出的,因为在过去40年的历史中,确实如此。但这个预期在90年代后被彻底颠覆,房贷需要按时偿还,但奖金和收入却在不停缩减,这导致了日本长达几十年的经济乏力。

生产者生产商品,大部分是基于销售预期,而不是真的接到了大量订单,这就是预期的重要性。当安全感下降导致预期降低时,生产作为经济的第一环节,就会出现萎缩。

例如,社会高速发展阶段,人们普遍有较高的预期,当泡沫破裂时,人们的希望破产,不满情绪自然而然产生。所以需要一个社会的阵痛期,需要有人去引导。长久不散的负面情绪会使实体经济受到真实伤害,本来没有经济问题,反而是人们悲观的情绪,导致了经济问题乃至经济危机。

引导民众的心理预期

预期与心理锚点息息相关。总是说日本经济失去了30年,那是大家将日本的经济水平锚定在1980年之前,当时日本似乎得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过高的锚点是造成社会情绪和经济问题的因素之一,高预期(造成的预期差)也会降低社会的整体效用水平、幸福水平。

社会应该锚定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引导大家设置合理的预期。有预期就有预期差,就算是经济发展得不错,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值,一样会产生痛苦。正如影片《至暗时刻》所讲述的,当时英国面临是否重返欧洲战场的艰难抉择,丘吉尔直面现实,坦率地承认英国面临着的巨大挑战,同时也坚定地表示:“我们将战斗在海滩、战斗在跑道上、战斗在田野和街头。”这段话的作用,一是用于民众心理建设,让人们提高对困难程度的预期;二是告诉民众战争不可避免,让其产生必须战斗没有退路的预期。

引导社会的心理预期,一方面可以防止市场出现避险情绪,避险情绪会造成资产价格下跌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社会预期差,这也是促进群体心理稳定、经济稳定的关键措施。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全部评论
谈谈您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