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黄洪评寿险35年:一个判断两个诊断三大成绩四大定位

金融界保险频道 2018-10-11 08:26:54

争鸣处,亦是混淆处。

疾行35年,寿险伫立大时代、新时代。

无论业内、业外环境皆大变,寿险往何处去?这是中国保险业最重的靴子,牵连亿万资产800万寿险人。

作为分管寿险多年的银保监副主席,黄洪于10月10日在“2018中国寿险业十月前海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浩荡数千言,由中国寿险之过去、现在、未来,成绩、问题、定位畅谈寿险转型发展之路,值此时刻,不可不读。

《今日保》特将黄洪发言着要点集结为十大观点,稍加分析,省却诸君阅读长文之苦,与行业共享。

一个判断

寿险业还能平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20年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预计未来20年,人身保险行业还能平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这条来自保险监管高层的判断,或许是今天黄洪发言中传播率最广的一条观点。

面对寿险规模保费连续的负增长,和中国寿险业从未有过的开门红大幅下滑的2018年,这句话的蕴意不言而喻。

要知道年初保费25%的“冰河”式滑落,行至8月的寿险业方才逐渐走出因银保渠道、年金险产品调整而带来的开门不红的郁闷。无论是行业,还是公司,皆表现出增速下降收窄、由负转正的回暖态势。

8月,寿险规模保费实现正增长。

两个诊断

高消耗高成本式展业OUT+

这是一次凤凰涅磐式转型

关于中国保险业,或者说寿险的问题,粗放发展、人海战术、“三高一低”、“销售导向”……行业多有共识。

这一次,黄洪用更为直接、震撼的词语给出了答案。

过去的发展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成本的发展方式,行业显性成本居高不下,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公司人员成本高、管理运营成本高、销售费用高的现象比较普遍。

同样影响了保险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行业和社会也为隐性成本付出代价。

联想过去数十年各种先发优势、力拼规模的竞逐中,这种依旧是主流的模式令中国寿险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诞生了一批世界级保险公司,催生富豪无数。

但“发展方式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的差距”的未来判断中,这种模式黔驴技穷,或者说不再适应科技的时代。

且不提这种粗放模式中,中国保险业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本投资回报率整体偏低、利润薄之外,是对行业形象的牺牲。

面对未来,如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次全面转型对全行业是一个凤凰涅磐的过程,需要认识到全面转型要解决行业发展和形势要求适应的理念、理论、制度、机制、政策、监管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药到病除”

回首转型成功者,即便是早年极具先发优势的太保寿险、新华保险等拥有深厚底蕴的世界500强级别险企,也是经过长达六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周期,且在转型战略、人才、资金方面也需较强储备。

“全面转型不是轻松的,是辛苦的,甚至是痛苦的,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已成为行业新共识。

三大成绩

世界第二+年均高增速+一批世界级险企

寿险35年,成绩也是毋庸置疑的。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中国寿险行业取得了环球瞩目的成绩。

其一,江湖地位的确立得以匹配中国大国身份。

2018年世界保险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保费收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保险国,以5414.46亿美元占据全球保险市场份额11.07%。领先总保费收入4220.50亿美元、排名第三的日本2个多百分点。

其二,35年发展,年均保费增速49%。

从1982年的16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2万亿元,中国寿险保费以年均49%的增长速度发展,这是颇为震撼的数字。

即便如此高的增速,中国保险密度和深度距离美、英、德、法、日等发达保险市场,差距依旧甚大。

以第一大保险国——美国为例,2017年寿险密度1674美元;同期,中国寿险密度225美元。

这应该是上述未来20年中国寿险依旧可以保持两位数增长判断的论据之一。

其三,诞生了一批世界500强级险企。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泰康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平,皆以寿险为根基底蕴,跻身世界500强,甚至不乏排名极为靠前者,入围世界“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者。

保费的快速增加、一批巨型公司出现的背后,也是寿险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的明显增强。

2017年人身保险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118万亿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了10.6亿城乡居民。

值得关注的还有,寿险费率市场化的完成亦是35年中国寿险历史值得铭记的一笔,极大促进了寿险之发展。

四大定位

为国为民中有更为广阔的市场

全面转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推动行业思想观念转型;

立足于服务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拓展行业的服务领域和空间,尤其要在缓解因病致贫人口快速上升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围绕保险需求的深刻变化,持之以恒改善保险供给;

把握新技术革命的前沿趋势,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升级;

任何个人、组织成长到足够强大之时,必然引来高层建筑的关注,必须承担更多责任。

所谓关注,有青睐、有观察、有不满,个中滋味历史不会撒谎。

当然这也需要更高的、更成熟的政治智慧。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谄媚的为国所用”,它有着更多的蕴意。如怎样理解“现代保险服务业”,保险的专业属性和社会价值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也应是影响格局政策的趋向所在,如何深度参与国家治理体系,有着广阔的未来。

这不仅是商业保险的市场问题,更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社会治理问题。

联想当前中国保险行业正处在监管重塑、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的转型关键期,上层建筑已经提供了深度参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机遇。

税延、税优政策的出现,既是上层建筑对保险的期待,也符合主流保险演进方向。同时,深度参与类大养老、大健康等国家治理体系,也将为行业提供一次彻底转型的契机。

这应是上述四点定位的准确理解。

在此基础上,方可更好的理解“此次行业负增长跟以往的历史上人身保险业出现的多次负增长是有本质区别的。”

及“此次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增速下降是为了让人身保险事业更加符合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开启新时代人身保险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热搜

黄洪 寿险 银保监会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