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中国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改革创新 平安之源

金融界保险频道 2019-09-29 11:37:20
摘要
导语:“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七十年前,百废待兴;七十年后,新中国屹立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到来。在新中国七十华诞来临之际,金融界(JRJ.COM)携手众多 奋斗者一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新中国之腾飞继续拼搏。“我爱你,中国!

1988年,戊辰年,他33岁,在深圳蛇口,带领一个仅有13人的团队,撸起袖子,创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增添了一股新生力量。他就是马明哲,这家企业就是中国平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地、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诸多领域飞速发展,惊艳世界。在中国,说改革开放,不能不说深圳;说深圳,就不能不说中国平安。中国平安的成长史成为观测我国70年发展进程的一扇窗口。

作为中国平安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人——中国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近日向金融界网站细数了平安与国家共成长的点点滴滴。

图为:中国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 孙建一

中国平安诞生于深圳蛇口的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1988年5月27日,招商路上响起了一阵鞭炮声,放眼望去,车水马龙,人头攒动,马路两边花团锦簇——平安保险公司正式对外开业。从此,一批又一批的名叫“平安业务员”的青年人群,怀揣“三宝”(地图、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名片),满怀激情和期冀,向客户不断地宣传着保险与平安。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从蛇口走向深圳,又从深圳走向全国,再从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平安缘何能够快速崛起?与它的最初定位有着重大的关系,也是平安的初心。“最初办工商执照登记时,工作人员还琢磨了一段时间,这个企业怎么定性?当时执照上有企业性质一栏,分为国有还是民营。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经济成分越来越多,最后给平安填的名称是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前面还加了社会主义这个定义,平安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孙建一在回忆平安成立之初的故事时如此表示。

十年磨砺初长成 跳出蛇口走向深圳

平安成立三年后,发展规模有所起色,需要申请增加资本,但是公司尚无利润。一般情况下,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实现盈利,财产险公司需要5年,寿险公司需要8年。三岁孩提,尚需营养,在发展初期,平安却面临了资金短缺的局面。最终,董事会决定寻找新股东、新资金,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一整年的时间里,平安向摩根、高盛等投资机构抛出橄榄枝。“凭当时平安的业务规模和企业的品牌,很难在市场上寻求到新的股东。”孙建一说。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时的平安一边苦练内功,心无旁骛做实做强保险主业,一边丰富文化内涵,寻觅人才,寻求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安人使出的“绣花”功夫卓见成效。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批准“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并同意平安办理法定保险和国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保险业务以及各种外币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同年,平安也从远郊蛇口搬到深圳市区。1993年,平安与美国再保险公司、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等建立了分保业务关系,公司承保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保险业务随之持续高速增长。截止1993年,平安的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忍受了三年饥荒的中国平安还迎来了两家外援。1994年初,国务院批准摩根和高盛两家外资参股平安,共投资资金达5000万美元。按照当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价格8.27元,约5亿元人民币。“5300万元人民币的原始资本金一下子增加了近5个亿的资本金,这对平安的发展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亲自参与引资谈判的孙建一回忆称,“这笔买卖无论从什么时间来看,都是非常划算的一笔买卖,当然,后来他们也都赚了钱。那个时候有这个眼光,愿意出这个高价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保险公司投资,这意味着外资对平安的认可。”

作为这场引进国际化战略投资者的主导者之一,孙建一感叹道:“一年左右的谈判,谈的非常艰苦,24小时“一轮”,经常差点儿谈崩了,对方的谈判专家是带着律师、会计师的团队……”

摩根和高盛的“注资”,为平安在业务拓展、国际化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事情里面我们感觉到,需要把我们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公司定义为股份制企业,就要在股份制上面做文章”。孙建一表示。

1994年,中国还没有寿险,平安率先引入寿险营销体系——台湾寿险营销模式,并进行突破、创新。对于为何要做寿险,孙建一称,“那时我们感觉寿险发展的规模要远远高于产险”。随着业务员队伍的增加,更多的“平安”被带进了千家万户,穿着职业、坚持礼仪、努力追求事业的平安人形象为更多的客户所知。1995年,随着平安个人寿险业务的异军突起,平安的业务拓展和机构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了中国保险公司三足鼎立的重要一足。

截止到1997年,平安在业内已享有盛誉,开创了诸多业内先河,如开创了寿险业、首创核保核赔制度、首家引入外资等。此时企业的内涵已经逐步丰富和成熟。

自2004年及2007年在香港、上海上市以来,平安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盈利纪录。平安还积极投身公益,在慈善教育、红十字公益、灾难救助等方面担当社会责任,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公民。

孙建一总结称,“平安的发展,基本上每十年一个阶段,前一个十年主要在体制和机制如何建上做文章。再以此为基础,始终贯彻‘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的经营理念。”

舞象之年露锋芒 从深圳走向全国

在孙建一印象中,平安经历了很多磨难,印象最深的除了增资谈判,还有分业经营。早在1995年,平安就开始着手产、寿险分开,但分业的核心问题——产、寿险的资产分立以及原有的信托、证券的股权安排,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和相关法律问题。

“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什么样的分业模式,成为对平安公司管理智慧的考验”,孙建一称,“经过对各种模式的比较和思考,结合长期以来对国际保险业发展趋势的观察分析,马明哲董事长认为,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才是中国保险业未来组织模式的发展方向。”

1998年,平安在第二个十年规划中明确: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希望通过各专业子公司相互结合,实现产品的交叉销售和市场信息分享。资金、人力资源由集团集中管理,稽核、IT等部分职能实施共享,以创造规模经济。

方向确定后,平安展开了为期几年的沟通争取。终于在2001年12月7日等到了原保监会下发的《关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业经营改革的通知》的红头文件,确定平安按保险集团模式进行分业改革,标志着平安主导的分业模式核心内容通过。

2002年,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了《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业经营实施方案》,平安分业改革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同意,原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分业重组,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平安启用了新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用以配合集团公司成立的历史性突破。新的平安标识彰显了“中国平安”和“专业•价值”,标准色也多了一种橙色——年轻活力的象征色,诠释着一个发展中企业的生命力。

2003年2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试点企业。同年12月 中国平安获准收购福建亚洲银行,银行业务由此正式开端。截止到2003年那时候,平安总资产超过3000亿人民币,净资产达300亿人民币,市值超百亿美元,年营业收入约百亿美元,跻身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行列。

2004年6月24日,中国平安集团在香港整体上市,成为当年度香港最大宗的首次公开招股IPO,壮大了公司的资本实力。

2006年5月,中国平安全国运营管理中心在上海张江投入运营,成为亚洲最大的集中运营平台。同年7月,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之后更名为平安银行。

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创下当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IPO。

“在搞综合金融的第二个十年,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综合金融不是一种牌照的堆积,仅仅拥有多张牌照或是全牌照,还不是综合金融,因为没有综合。只有把各个业务板块串起来打通,协同起来了,才真正是综合金融”关于平安的综合金融,孙建一如此表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不断琢磨协同怎么做,团金会和个金会已经琢磨了十几年才琢磨出来的两个组织。”

受惠于2007年有利的经济环境,中国平安各项业务均保持健康发展,业绩创历史新高。按中国会计准则,集团实现净利润155.81亿元,较2006年增长107.9%。总资产达到人民币6511.04亿元,股东权益增至人民币1092.18亿元。保险业务收入人民币1009.45亿元,较2006年增长18.2%。

平安的行进与发展是如何做到的?孙建一称,“集团不做业务,集团帮助各个业务板块制订战略,然后进行监督实施战略,再进行考核,集团就做这三件事。我们叫方向盘、红绿灯、加油站,集团就干这个事情。”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平安的发展历程再次说明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把思路转化成为行动的出路,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知行合一,致远通达。

而立之年显风华 从中国走向世界

2008是不平静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及重大自然灾害重挫中国民众信心。调查显示,金融服务消费信心指数跌入近年谷底。对此,中国平安提出了“品牌重构和市场信心修复”这一重要任务。集团VIP俱乐部、平安万里通客户忠诚度积分计划、一账通等服务项目落地,平安集团通过多种新技术与业务模式加强客户资源整合与深度交叉开发,进一步促进平安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与深化。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平安集团第一时间成立5•12抗震救灾小组,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任组长,由产险、寿险、养老险等专业公司五十余人组成的抗震救灾小组全面展开工作。灾情发生两小时后,平安产险、寿险、养老险联合推出救灾举措,宣布客户服务热线95511、95512为紧急救援电话,不分客户类别,二十四小时接报案。

2008年7月,中国平安凭借2007年18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62位,成为入选该榜单的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第一名。

2009年初,平安提出“你的平安 我的承诺”品牌口号,并推出的产险、寿险、银行三项客户服务承诺,建立了行业的新标杆。数十万员工也写下自己的承诺,踊跃参与公司内部网“承诺,我们共同见证”活动。5月11日当天,“承诺•爱心•圆梦”的中国平安希望小学支教行动在北川启动,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宣布平安出资1000万元,成立中国平安希望奖学金,奖学金将全部用于资助平安希望小学中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

2010年,平安寿险保费突破1500亿,个险首年规模保费首次领跑同业;平安产险保费突破600亿,综合成本率创历史最低,业务规模和品质双增长;平安信托私人银行业务高速发展,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500亿;平安证券投行业务居亚太行业前列,多项重要指标国内排名第一; 平安新渠道综合金融业务全面发展,车险规模破百亿;平安养老险年金持续领先,保险业务稳健发展。

2011年,平安大华基金成立并首发成功,平安EAP计划助推员工关怀,平安人寿新科技MIT移动展业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平安证券获评行业最高评级,一个平安号码(95511)提供全金融服务,集团总资产突破2万亿,平安品牌进入全球100强。

2013年,中国平安综合实力国际排名持续提升,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开始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

2014年5月21日,Millward Brown发布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中国平安凭借12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球保险行业第一。

2016年,中国平安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41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20位,蝉联中国保险业首位。 平安寿险规模保费超过3,000亿元,新契约保费突破千亿元,新业务价值增幅32.2%,利润居行业第一。

2017年,中国平安市值突破万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球保险集团第一,全球金融集团前十,品牌价值在多个国际评级中位居全球保险业首位。中国平安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9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16位,蝉联中国保险业首位。

2018年中国平安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在公司成立30周年之际启动“三村工程”(村官、村医、村教)项目,并在全国9个省或自治区落地。

近日,由平安多位科学家参与撰写的智能疾病预测论文,首登国际四大医学杂志之一《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这篇论文是基于平安2016年12月与重庆市卫健委开展的智能疾病防控领域项目合作。该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疾病预测模型,传染病、慢性病预测模型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能助力城市的疾病防控工作。相关论文能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标志着平安疾病预测技术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得到医疗行业权威的认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平安的成功更多的源于内部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对于平安的创新,就不得不提灵魂人物马明哲董事长。孙建一称:“他优点很多,公司内部对他的评价共识说三点:第一,学习能力极强。我18岁开始进银行,算科班出身,他不是。但他是一个金融专家,有人说他是金融奇才;第二,工作非常勤奋,他现在还是全公司最忙的;第三,创新精神,他的创新意识深入骨髓。平安走到今天,不断创新,都是他挑的头。十多年前他又开始挑头开拓科技业务。”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平安的成功也离不开环境的造就,孙建一表示:“深圳本身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蛇口是创新实验田。平安的发展,在行业里做很多创新,是基于蛇口的创新基因。”

对于保险业的未来,孙建一表示,“中国的保险市场从深度上来看,跟很多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未来这个发展空间还会持续存在,并持续为保险企业带来更多收入。保险业一定要回归“保险姓保”,保险公司一定要以保障型产品为主,这就是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嘉宾简介:

孙建一,现任中国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曾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保险等单位工作,他亲身参与了平安集团从深圳走向全国、从中国跻身世界前列的历程,为平安的改革创新立下了汗马功劳。

热搜

中国平安 孙建一 马明哲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