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大树:90后多少岁才可以退休

金融界网站 2018-09-13 17:14:20
摘要
人生最悲剧的事情是:人还在钱却没有了

以前总有人说:

80后是现代中国最惨的一代

出生赶上计划生育,

跑得慢的直接就没出世;

跑得快的虽然赢在了起点上,

但也是无穷无尽的焦虑。

你上高中的时候,

大学包分配;

等你上大学,

就业要自主;

你上大学的时候,

房子包分配;

等你大学毕业的时候,

房价已经上天了。

你买上房子的时候,

超生要罚款;

等你想要孩子了,

不生可能要「罚款」。

总之,一步一步都绕着政策红利走,

感觉再没有比80后更悲催的一代了。

然而,

当我看到一本叫做《百岁人生》的书,

我释怀了。

因为,90后的日子可能更加痛不欲生!

为啥?

因为90后的退休年龄,

可能会超过80后的生命长度。

你可能会说,活得长是好事啊,

确实,活得长本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但是还有一句话,

人生最悲剧的事情是:

人还在钱却没有了

按照书上的测算,

根据过去人均寿命增长趋势,

还有科技的不断进步,

90后活到100岁的概率高达50%!

这个数据你看上去可能不信,

但是你看看那些大人物,

尤其是我国的大人物,

不活到100岁都不好意思出来和人打招呼。

科技的进步就是让:

本来贵族才能享受的产品和服务平民化。

所以能让人活到100岁的技术和服务,

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以,90后活到100岁的概率高达50%这个研究应该是靠谱的。

活到100岁看上去很美好。

如果你每个月把收入的10%存下来,想退休后获得工作时50%收入的退休金,在你的理财收益打平通胀的情况下,90后需要多少岁才能退休?

答案是80多岁!

当然,你可能会说,大树你这个假设不对,打平通胀这收益太低了。

对于这个假设你还别较劲,通货膨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肯定跑不赢的,因为通胀本质上是一种税,大家都跑赢了,找谁收税去?

收不到税还哪来的通胀?跑赢通胀和通胀本身是个逻辑悖论,所以这个跑赢通胀的假设大树还是高估了的。

面对现代社会和可能到来的长寿这个现实,现在我们学习的这套上个世纪的所谓科学理财理论还适用吗?我想这里面起码有几个硬伤是需要解决的。

1 理论基础的崩溃

目前市面上现代理财理论的代表是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理财标准体系,大树在06年学的这个,算是国内比较早的一批持证人了。

但是这套理财理论是建立在三段式人生之上的,什么叫【三段式人生】?看下面的图就知道了:

然而这样的三段式人生在人寿命不断延长的情况下,这个三段式人生几乎不太可能存在。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的工作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时候,几乎没有哪个组织甚至是哪个行业可以不被颠覆一下下,我们面对的不是跳槽的问题,很可能是换行业。

这会造成收入中断并重新进入教育期,所以,未来我们的人生应该是:

教育-工作-教育-工作......

养老?这是一个多段式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对的不确定会非常大,收入和支出曲线完全不同,甚至是不可测的。

面对多段式人生用现在基于三段式人生的理财理论进行规划是无法适应现代需求的。

2 现在流行的理财理论,漏掉了人性的考量

大树给银行的理财经理讲过不少次个人理财规划的课程,但是当我问到他们给客户制作的理财方案客户是否会遵照执行时,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是否定的。

想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收集信息分析计算最后做出来的理财方案被客户当成废纸压箱底了,是不是会很灰心?

那问题出在哪了呢?

问题就是在这个人性的考量上。

现在的理财规划理论在执行层面上很多是反人性的,并且没有给出处理人性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似乎直接假设了所有人执行这种方案时都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变成理性人。

然而,能克服的是缺点,不能克服的叫人性的弱点。

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有无数的高智商精英躲在APP后、躲在一个视频后或是躲在一个商品后想尽一切办法再挑逗你人性的弱点,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够保持理性的执行一个反人性的规划呢?

让一个理财基础薄弱的小白忽然一下子去执行一份高大上的科学理财规划方案,可能吗?忽然的一下顿悟是低概率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和适应是高概率的,这需要一套方法和路径,而这套东西现在的理财理论是缺失的。

3 现在理财理论的中国化程度不够

记得曾经听一个朋友调侃过,说中国现在主流的理财理论是台湾人教的,而台湾人是从美国抄回来的。

确实,如果去翻看下标准普尔的那本家庭理财书,国内现在主流的理财观念基本都来自于那里,但是咱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美国的环境天差地别,怎么可能照搬照抄呢?

当然,国内的CFP教育也强调本土化,他的员工福利、税收和保障那块做了一定本土化的改变,但这些本土化仅仅局限于制度上的本土化而非观念上的,这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说现在炒得沸沸扬扬的税收和社保问题,这种事在美国会发生吗?不会啊,依法缴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不是嘛,但为什么在中国就吵得不行?这是历史原因,和我国的法制基础有很大关系,这会直接造成这部分理财规划的观念和做法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到了投资规划这块,那差别就更大了。

比如指数基金的表现在中美之间就完全不一样,其背后的逻辑也不同,怎么能照搬?

6个月的日常开支的准备金,为啥是6个月?不是5个月或是7个月,在中国该几个月?买个意外险为啥要买年收入的10倍而不是9倍或是11倍?在中国应该几倍?这些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没有被很好的本土化研究。

4 面对硬伤怎么办?

面对这样硬伤该怎么办呢?

我想,是时候该对上个世纪的理财理论进行颠覆式修正的时候了。

新的理财理论应该具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特点,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更适合中国本土,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观念体系。

这套体系相对于理财规划,我暂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理财进化】,可能也并不合适,不过我一直在思考这个事情,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体系的写出来。

埋头写书去了......

热搜

90后 理财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