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韩和元:1945-1979年 英国为何沦为欧洲病夫

金融界网站 2018-09-17 13:13:15
摘要
为祸英国的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扩张后,已显得庞大笨重的英国政府很快地插手每件事。

摘要:为祸英国的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扩张后,已显得庞大笨重的英国政府很快地插手每件事。提高工作所得、营业、消费和财产转移的税金,计划性地发展每个阶层:包括都市、乡村、工业和科学;总体经济方面采取凯恩斯财政扩张的政策,个体经济方面则让地区和工业依各种标准取得政府的补助;并借直接取得所有权,或间接利用法令约束私人企业依照政府指定的方向前进而使企业国有化。

欧洲病夫

自上世纪初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以1970年工业生产指数为准,到1985年时该指数仅仅只达到了5.1而已。这个曾一度傲视全球的帝国,截止上世纪70年代末,却一再地被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甚至到被意大利所赶超。

当时的情形正如英国学者萨姆.艾伦诺维奇所说的:“英国发展不快,生产率低,增长速度慢,实际收入增加不多,支配世界已不可能”,“相对衰退不可避免”。戴维.科茨和约翰.希拉德也认为:“自19世纪末以来,所谓‘英国病’,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几乎所有舆论都认为情况不妙,衰退加剧”。英国病了,且病的如此之厉害,以至有人将“英国病”与19世纪欧洲病夫土耳其相提并论。

《英国经济》一书的作者就认为:“从整个战后时期来看,英国经济是越来越困难了,特别是70年代以后,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英国,也最早走向了没落。为此,许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忧心忡忡地担心迟早也会走上这条道路”。罗志如、厉以宁更是认为:“现代英国经济特有的英国病,根深蒂固难以治愈”,“总的说来,英国经济这个患者还得长期带病拖延下去”,“在近期内‘英国病’摆脱不掉,病体康复不了,英国经济不可能有什么起色,但它也不会跨下来,不会崩溃,它会象年代那样拖下去。”他们进而预言英国肯定是“回春无术”。在他们看来,英国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病入膏盲的国家。对于这样一个国家,任何的经济药方显然都将是无效的。

这是事实吗?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不是事实。在英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至上世纪70年代,其经济的确发展不快、生产率低、增长速度慢,实际收入增加不多。但于80年代以来,这种态势得到了明显的改变,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并在相对速度上,居于发达国家的前列。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英国的确病过,但其病,并非如上述学者所认为的,是无药可医。

撒切尔夫人的诊断

对症方能下药,现在的问题是,当时的英国到底害了什么病呢?后来将英国这病治愈的撒切尔夫人,当时给它做的诊断是: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工业的至尊地位,面临着先是美国、后是德国的竞争而渐渐动摇,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使得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一朝醒来的英国,不只是遭两大军事强国榨干,还受长期的财经贫血症之苦。”

而“为祸英国的是,未能有效回应(外界崛起的这种)挑战。我们投资较少,所教育和训练出来的人民水准较低;我们允许工人和厂商组成各种同业联盟,使竞争力受限,生产率减低。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扩张后,已显得庞大笨重的英国政府很快地插手每件事。战后工党政府当选,建立了一种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欲重振江山。在总体经济方面采取凯恩斯财政扩张的政策,个体经济方面则让地区和工业依各种标准取得政府补助;并借直接取得所有权,或间接利用法令约束私人企业依照政府指定的方向前进而使企业国有化。”

当时,整个英国完全处于一种集中管理的状态。撒切尔夫人认为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导致了英国经济活力的丧失和国力的衰退。

这种政策的理论基础在于,他们坚信“英国政府的绅士们比百姓们更清楚,什么对人民自己更好。”在他们看来,一个不带利益色彩的文职机构,可以以最新最好的信息预知到经济的变动,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回应之道。在他们看来,这种举措将比所谓的自由市场的“盲目妄动”来的更好。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正如米塞斯所指出的,面对市场中无数动态的信息,在缺乏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经济计算的不可能性会导致中央计划的非可行性。因为没有自由市场,那么价格制度就失灵,没有价格机制就不能进行经济计算。经济计算问题,注定了中央计划者永远无法正确的计算复杂万分的经济体系的运作。由于失去了价格机制,政府根本无从得知市场需求的情报和信息,而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中央计划体制的失灵,以及经济的低效率乃至瓦解。苏联的崩溃就有利的支持了这一观点,而事实上当时的英国,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此,撒切尔夫人的民营化事业设计师、财政大臣奈杰尔劳森就感慨道:政府“并不享有通往未来的特别热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撒切尔夫人就知道自己该从哪里入手。她公开宣称:“英国经济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垄断的国有化企业和垄断的工会。”事实上很多经济学家也持有这观点。下图与文章有关:

是的,垄断。市场经济的秘诀就在于自由竞争和自由定价,通过这二者使市场调节过程随时随地地进行,使供需之间、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之间,既在数量上又在质量上不断地趋于均衡。可垄断,无论是企业自然发展形成的垄断,抑或是力图回避竞争而通过联合形成的垄断,或是政府和政府支持的垄断,在现实中无不与自由竞争相对立,因为他们本能的倾向于排斥自由竞争,排斥自由定价,且始终隐藏着欺骗消费者的可能性。在英国,诚如彼得.利勒所指出的,那些垄断的“国有企业没有产生生产力,没有满足消费者和他们的投资人纳税人,也没能协调经济和更广泛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盐铁论里的国企和汉帝国的衰败

这种现象是没有国界和时间之别的,任何时代都一样。汉武帝之前,没有文献记载表明政府专门为盐铁设官,可是随着汉匈战争的持续,耗费日益增大,国库为之空虚。这时,朝廷就需要开辟新的财源以维持政府的需要。最初,武帝“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东郭咸阳在齐国煮盐,孔仅在南阳冶铁,两人都为此而发了财。发了财的这两人,就如同今时利益集团一般行事,马上开始树立壁垒。二人向武帝奏请,要求以法令的形式,禁止民间进入这两个行业,谁敢犯法,砍掉左脚趾,没收器物。这样,两个专卖局形式的国有企业就建立起来了。

盐铁专卖局这样的垄断企业的成立,严重地影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个因为羊养的好备受汉武帝欣赏而做了御史大夫的卜式,就为之看不下去了,于是他上书武帝,呈明盐铁专卖的危害:国有企业只为了赚钱,很少关心民间到底需要什么,结果盐的质量也差了,铁器也都不合格,用不了。

在一个消费自由的社会,如果你生产的产品“苦恶,贾贵”那么这样的企业的命运是可以想见的。但正因为有着私人企业不得进入,于是它就可以“或彊令民卖买之”了。也正是这种“或彊令民卖买之”的特权,使得这些企业是不会因此而被市场所淘汰的。它们永远都是被保护着的,它们是不能被毁灭的。

就是于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集中管理的经济体内,有一批企业它们披着企业的外衣,但是没有市场的约束和惩罚,它们就是国有企业。每过几年,这些企业就会遇到“经营困难”。这些糟糕的企业从来不知道提高服务质量来应对竞争,只知道拼命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从来不知道怎么留住人才,从来不知道降低运营成本,从来不知道控制系统风险,它们唯一会的就只有怨天尤人了。

对于这类企业,本应受到惩罚而去创造性地毁灭,把稀缺的资本和人才让给有能力的人,市场经济法则也一向如此。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政府对其无能,非但没有给予惩罚,反而不停注入资本和资金,人为的将创造性毁灭的机制给破坏了。在熊彼特看来,市场经济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创造性毁灭。这种创造性毁灭,正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他认为正是由于创新,不仅带来新的产品与服务,开创了新的市场和产生了新的价值;同时也在取代旧有的产品与服务,占领了旧有市场和毁灭掉了旧有的价值。正是这种优胜劣汰、新陈代谢式的替代过程,使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令市场充满了创造力,并以此来刺激收入迅速增长。于熊彼特看来,创新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造性毁灭则是创新的内涵和结果。

所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处于垄断位置的国有企业——事实是,相较于自由竞争环境里的企业而言,没有哪家国有企业不是处于垄断位置的。哈耶克就曾指出“要确使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经营或竞争,是极为困难的;如果此一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从原则上讲,国有企业就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只要政府使用它所拥有的任何一种强制性权力,尤其是其征税的权力,以援助国有企业,那么它就始终能够将国有企业的地位转换成一种实际的垄断地位”——它总能窒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广大人民就无从分享到由此而带来的利益。没有进步,久而久之社会经济就会陷入停滞。也正是因此,垄断对于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可以想见了。

关于这点恒宽的《盐铁论》里就前述的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国家专卖的后果,有过非常到位的描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用力鲜,功自半。器便与其不便,其功相行而倍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农业是国家的大事,而铁器呢,则是老百姓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如果工具好使,农夫花的力气小收获多,那么农民的干劲自然很高;反之,如果工具不好使,做起事来常常是事倍功半,那么,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结果田地就会荒芜。可见农具的重要性。可国有垄断企业搞出来的是啥东西呢?这些国企吃饭的,在生产之前从不搞市场调查,常常闭门造车。弄出来的农具大的不得了,还只顾赶工期凑数量,生产出来的农具,完全不适用,用来割个草都割不动。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农业国家而言,如果“草莱不辟,田畴不治”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怎么可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呢?

事实也是如此。汉武帝从其父亲景帝接手这个国家时,这个国家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更重要的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意思是各地纷纷涌现出很多的大企业家、大资本家,市场空前繁荣,物资供应丰富。可到其统治的晚期则是另一种情形,当时的经济只能用彻底崩溃来形容。其子汉昭帝即位时,接手的国家情况却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黎人困苦、奸伪萌生,盗贼并起.....”事实上,当年的英国也就是这么“病”了的,但撒切尔夫人比汉昭帝幸运,虽然海内虚耗,但户口不至于减半,黎人虽然困苦,但社会还不至于恶化到奸伪萌生,盗贼并起的地步。

我们知道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构成了生产力,而生产工具又是劳动资料中的最重要部分。劣质的生产工具最后必然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反对垄断、反对垄断组织,才可能让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保证优秀的企业胜过拙劣的企业,才能保障消费者——生产者他也是生产工具的消费者——的需要,按照最好的质量、最大的数量和适当的价格,得到最充分的满足。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生产工具的劣质,而导致“草莱不辟,田畴不治”。海内不至于由此而虚耗、黎人也不至于因此而困苦。

参考文献: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岁月【M】.李宏强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9.

【西汉】恒宽.盐铁论.

本文摘选自:韩和元.通往正确之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第六章第一节。

热搜

英国 欧洲病夫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