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谭浩俊:央行放水 如何才能避免给房价补充能量

金融界网站 2018-11-12 08:28:40
摘要
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要求。而要求的核心,就是要扩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实体经济真正走出困境。那么,这样的目标能够实现吗?货币政策的调整,亦即外界所说的央行“放水”,是帮助实体经济“输血”呢,还是为房价上涨补“能量”。

日前,银保监会在官网上发布消息,要求加强监管引领、打通货币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其中提到,要“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准确把握促进经济增长与防控风险的关系,正确理解监管政策意图,充分利用当前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有利条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

这也是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松紧适度,决策层给货币政策提出新思路、明确新定位后,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新要求。而要求的核心,就是要扩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实体经济真正走出困境。那么,这样的目标能够实现吗?货币政策的调整,亦即外界所说的央行“放水”,到底是实体经济的福音呢,还是开发企业的又一次福利,是帮助实体经济“输血”呢,还是为房价上涨补“能量”。

货币超发为何实体经济融资矛盾依然突出

从央行怒怼财政的理由来看,货币放水,是为了给财政政策缺位进行补位。应当说,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这些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确实存在着不太积极的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补位有没有补到点子上,有没有把钱投放到真正需要、必须保证的领域或行业,有没有让实体经济享受到政策的阳光雨露。否则,就是错位。

而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货币超发释放的流动性,并没有能够按照决策层的希望和目标,如愿流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多情况下,被商业银行依据自身需要和眼前利益,直接或间接投向了其他不应得到支持的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不然,也不会出现楼市调控政策那么严厉,甚至一个月出台了几十次调控政策,房价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停止上涨的脚步。

事实也是,从货币政策在稳健的格调下一次次“被宽松”,投放的资金总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也是能够让资金池装满资金之水的。然而,实体经济这只缸里,却明显的水量不足,尤其是小微企业,可以说多数都是缸底朝天。无奈之下,多数中小企业只能饮用“地下水”。而在监管不到位、秩序有点乱的大背景下,“地下水”明显是受到严重污染的,甚至是有毒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饮用了“地下水”的小微企业,也就一个个染上了毒、危害着生命。相反,那些不应该得到资金更多支持的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企业、僵尸企业等,却得到了信贷资金的全力支持,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走上了负债扩张之路。负债的结果,就是杠杆率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大,而资源的配置效率则越来越低。

更为严重的是,尽管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等负债水平已经很高,风险积累也很明显。但是,为了眼前不发生风险,且为了眼前利益需要,金融机构继续给原本就已经债务规模很大、风险很高的开发企业和融资平台增加信贷投入,从而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央行大量放水真的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为财政补位。面对商业银行扭曲政策、偏移政策轨道的行为,应当做出积极反应,要么减少资金的投放,要么规范商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行为。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央行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而是我放我的,你用你的。自然,也就出现了信贷资金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资源配置越来越失衡的现象。

我们说,良好的初衷,只有产生良好的结果,才算是目的达到。否则,就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半的效果也没有。正是因为货币超带来的流动性过剩,以及资金流向的严重偏移轨道,因此,也造成了供给侧的矛盾不断恶化,供需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供需协调越来越不顺畅。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被商业金融机构抛弃或忽视了,不应该太多支持的行业,则受到了商业金融机构的“无私”支持。这种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也就无法为财政政策补位,而是严重错位了。

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

虽然说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的一次战略选择和策略安排。但是,可以看得出,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是为了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帮助实体经济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应当说,这也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最重要的认识、最深刻的教训、最主要的经验,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不重视实体经济存在的危害、隐藏的风险、面临的危机。因此,此次政策调整目的非常明确,要求也非常明确。

首先,解决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就是解决资金流向出现偏差的问题。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重点研究了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我们知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是这一重要环节,却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中的薄弱环节,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尤其近两年来,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实体经济急需资金支持,货币政策的传导却很不通畅,甚至可以说是暗道横生。以今年以来的情况为例,虽然名义上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执行的是中性偏松政策,市场流动性一直保持了合理充裕的水平,同业拆借和质押利率等也都出现了下行现象。

从央行层面来说,为了支持商业银行的工作,也为了鼓励商业银行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放宽了质押品范围、鼓励使用中低等级信用债作为央行回购的质押品、将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债转股、中小微企业融资相联系等,已不仅仅是创新,更是变相放宽货币政策,用应能手段给商业银行放水了。可是,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善的迹象,资金紧缩矛盾依然突出。很显然,就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问题,政策的传导作用没有发挥,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良好愿望,在商业银行这边搁浅了。不仅搁浅,而且般被撞得四处进水、四处漏风。所以,强调政策传导机制的通畅,疏通政策传导的管道,就显得十分重要,要确保资金不再朝着非重点领域转移,不再成为推高房价的“能量”,就必须让政策传导不再出现偏移的现象。

其二,对政策做出预调微调,也是为了应对经济可能出现的下行。近两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向好的格局,企业发展的信心也在不断提升。但是,进入二季度以来,特别是贸易摩擦扩大以来,经济发展的形势出现了一定变化。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也从此前的“稳中向好”转向“稳中有变”,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形势的严峻。表现在需求端,就是基建投资增速下滑、民间投资增速低位波动、房地产投资逐步趋弱、最终消费支出增幅下行、货物顺差持续收窄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思路也在逐步微调,从2017年的“紧货币、严监管”,到2018年一季度的“稳货币、严监管”,再到现在的“松紧适度”,出现了明显的边际调整局面。

按理,金融的投放力度应当有所增强。但是,实际表现并非如此。2018年以来,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屡创新低,6月末的社融增速(9.83%)已非常接近名义GDP增速(9.78%)。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的持续、快速下滑,有可能会对去杠杆带来不利影响,会使得企业的杠杆率在融资难度加大中提高。更重要的,会导致一些企业再度求助于地下金融,甚至高利贷等。那么,就不只是杠杆率上升,更是风险隐患激增。所以,必须通过政策的调整,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扩大内需,增强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

再者,通过货币政策目标调整,传递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的决心信号。今年以来,尽管流动性在边际放松,政策也在做着预调微调,但是,社会融资成本似乎并没有受到积极影响。以温州民间借贷为例,借贷利率依然高达16%,与年初相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他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如此。同时,地下金融活动也出现了重新活跃,非法集资呈反弹势头。社会融资成本上升,而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资金支持又没有完全到位,或者说仍然存在着很多管涌。那么,实体经济怎么办?

必须严正指出的是,如果实体经济依然因为资金问题陷入困局,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也会更大。如果经济再次出现下行,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指标的难堪,而是企业和居民对企业前景的信心,尤其是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经济发展、投资等的信心。所以,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题。也只有解决好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题,应对经济下行才有希望,才有可能,才有信心。决策层在内外都还存在许多压力的情况下,调整货币政策目标,就是要向外界传递抓好实体经济的信心,传递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决心的信号。

确保资金之“水”不要再流错方向

近两年来,每次的货币政策调整,都被认为是央行“放水”。此次的货币政策调整,就更跳不出“放水”的认识了。不仅跳不出,而且可以认为会是水量较大的一次。那么,到底应当如何来看待此次的央行放水呢?所放出的水又当如何使用呢?

首先,不要把央行放水与“大水满灌”混为一谈。中央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不是简单的“放水”,更不是“大水满灌”。正确的理解应当是,松要松得有度,紧要紧得有序,既不能因为提到“松”字,就认为货币政策要“放水”,又会“大水满灌”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说得很清楚,“坚持不搞‘大水满灌’的强刺激”;也不要认为有一个“紧”字,货币政策就要收紧了。常务会议也说得很明白,就是要“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松和紧,都要有度有序、有分寸、有节奏、有轻重缓急、有条理,任何一方出现无序无度现象,都有可能使政策执行出现问题,从而对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伤害。所以,放水是必然的。但是,此次放水,不是开堤放水,而是拧开水笼头放水,是会受到限制的。特别是监管,会比以往更加严厉。

其二,放水的目的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纵观今年以来的放水,已经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如4月25日央行全面降准资金定向用于置换到期MLF和小微企业贷款、6月24日全面降准定向用于市场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贷款、7月23日央行MLF净投放5020亿元主要用于商业银行配置低等级信用债。而这一切,也都在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不可能再象2009年、2015年那次货币放水,是一种大水满灌式放水,而是有节奏、有计划地放水,会目的和思路更加明确。更重要的,强调政策传导机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货币政策提出以后能够不打折扣地得到落实,而不是半途截留、半道改向,能够真正为实体经济“输血”。也正因为如此,此轮政策调整,不会给去杠杆带来影响,也不会出现加杠杆现象。

再者,房地产市场不会再受到资金眷顾。从近年来货币政策调整的实体情况来看,每次政策调整,也就是每次央行放水,都会拨动房地产市场的兴奋神经,都会被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福音。表现在股市上,就是政策一出,房地产板块就大涨。所以,很多人担心,此次的货币政策调整,会不会也是一次房地产市场再提振,引发房地产市场的新一轮上涨行情。很显然,从中央政策的取向来看,货币政策的调整,绝对不是常规的全局性调整,而是结构性调整,目的是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所以,房地产市场并不在政策的议程范围。相反,为了提高政策的作用力,会在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的同时,更加严格地收紧楼市调控。据统计,7月至今全国楼市调控超60次,年初至今超220次,调控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的同时,中央也在加大调控力度。除政治局会议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把遏制“快涨”转向“上涨”后,相关的调控政策也于会议前后都相继出台。如6月底住建部等7部委对北上广深等30个热点城市开展楼市乱象专项治理行动,加快房产税政策制定,对棚户区改造资金投放政策收紧等。表现在信贷资金支持方面,虽然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增长了4.6%,但来自于商业银行资金的两大主体——国内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都出现了负增长,且房贷利率不断上调,也从一个侧面遏制住房需求,以此来控制房价上涨。所以,此次货币政策调整,不会再象此前一样,成为房价上涨的“能量”。

最后,要改善实体企业自身的融资条件。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与金融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分不开的。但是,也不全是金融机构的责任,实体企业自身也有许多做得不如人意的地方,存在一些条件缺陷。为什么金融机构愿意给开发企业贷款,除了有实物抵押保证之外,开发企业的信用度较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开发企业信用等级不高,经常出现违反信用的问题,金融机构也会收缩对开发企业的信贷战线的。所以,实体企业如何改善自身条件,也增强金融机构对自己的吸引力、放心给自己贷款的重要方面。如大力推进信用建设,主动依法披露自身信息,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又如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管管理程序等,也会对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企业的资金支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政府通过提供担保的方式帮助实体经济融资,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这样一来,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热搜

央行 房价 谭浩俊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