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区块链:问题真在“信任体系”么?

时代周报 2019-01-08 04:50:09

[摘要] 比特币从一文不值到2万美元,花了九年,跌到4000美元只花了一年。

陶短房

2019年1月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风景如画的海滨高等学府—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陈氏中心,举办了一场由某位“知名成功学人士”主讲的跨年演讲。一年前,也是在这所大学里,这位“成功学人士”将大部分演讲时间留给了区块链和比特币,赢来阵阵掌声;但一年后的今天,该老兄如果不小心说漏嘴,再吐出“区块链”“比特币”之类名词来,“如果在会场范围内被炒币套牢的听众暴打就不好了”。

这并非纯属杞人忧天,在2017年的12月17日,比特币曾经创下过接近2万美元的19666美元的历史高价,但是比特币的行情自此就一路下跌,整整一年之后,比特币的价格跌到了3190美元(2018.12.15),一年的跌幅超过80%。

比特币从一文不值到2万美元,花了九年,跌到4000美元只花了一年。同时,其他的虚拟货币在2018年的日子也不好过,全球有超过800种加密货币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那些梦想一夜暴富的挖矿者却成了套牢一族,至于深圳那些曾经奇货可居的矿机生产商,据熟悉的朋友称,其中一些已改回制造游戏街机的本行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类似文章开头那位“成功学人士”般转进其他领域,绝口不谈区块链、比特币。但区块链或“币圈”毕竟已圈进去很多人的真金白银,并非所有人能够就此认赌服输。

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论证“某些失败的区块链投资是误解了区块链概念、或误投了其他包装成加密币的其他金融产品”,相信“只要找到区块链投资规律就能走入良心循环”;有些人认定“监管过度导致区块链不可承受之重”,将宝押在各国相关金融监管政策的调整上;有些机构和个人则信奉“越跌越抄底”的股票式加仓可以摊薄成本、静待转运。

更多“理性派”则试图论证“关键在信任体系”。以去年8月发表在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论文为代表,不少国外区块链概念的谨慎追捧者认为,区块链和加密币体系前途“依旧是光明和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在于这种信息共享是建立在“区块链时代人与人的信任体系”基础上的,人们只有先信任整个“游戏规则”及其平台,一方面不介意自己个人信息的分享,另一方面建立起足以让“圈友”信任的“链上信任度”,才能让区块链和加密币真正发挥作用和体现价值。

进入新一年,随着比特币价格惨跌后的稍微企稳,这种“信任逻辑”开始在北美、欧洲、亚太……各网络社交平台传播开来。

假定区块链和加密币理念充分发挥威力、规避体系风险的关键,果真在于“信任体系”和“共识体制”,则这种“信息共享”必须是平等的、相互的,如此才能实现“人人监管”和“无中心化”。但事实上这种“共享”从来都只是“韭菜与韭菜的共享”—以“旗手”比特币而言,大名鼎鼎的“山本聪”到底是谁?他和“币友”们信息共享了么?或者,比特币的生成规则、机制,真的实现“任何人都可以修改和干预”了么?

很显然,当山本聪仍然是一个谜之际,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应相信,所谓“区块链的共识体制”和“信任体系的关键”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更关键的问题恐怕还不在这里。一些国外金融学家早在去年 “币圈”大崩盘前夕就指出“货币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商品交换的中介工具,而加密币已在错误的区块链概念炒作下把自己本身变成了炒作的商品”。加拿大温哥华市是全球首台可以用比特币直接购物的自动售货机安防地,如今时过境迁,这些曾经被当做“区块链新生事物”的自动售货机早已无人问津。

货币首先必须是货币,而商品也首先必须是商品,当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在炒作中被异化,附加于这些概念之上的一切就成了无源之水,整个区块链理念都需要在重新正本清源后,经历一番痛苦的再定位、再论证。

新年伊始,春寒料峭,或许大家都需要“冷一下”:市场和消费者都需要反思一下,扪心自问是否真弄懂了区块链的概念。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

热搜

区块 信息共享 山本聪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