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中经评论:警惕婚恋交友平台“牵手”背后的陷阱

中国经济网 2021-09-30 15:40:00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婚恋交友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理应包括匹配对象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以及相应的交友活动。倘若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并没有达到婚恋交友的目的,还面临巨大的财产安全风险,那期待中的“花前月下”就变成了消费陷阱。

  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婚恋交友平台服务状况消费调查报告》,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体验员实际体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婚恋交友行业现状,并提醒消费者,不要看平台说的“花好月圆”,当中的“坑”着实不少。

  调查报告显示,“资料的真实性”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网络婚恋交友平台的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占比高达68%。而体验员在注册时却发现,世纪佳缘、百合网、珍爱网、网易花田、我主良缘等平台均未对会员的身份证明、财产状况等主要信息进行强制性认证审核,这就为网络平台的婚介服务带来了不确定性。

  人们注册婚恋交友平台,目的就是想找个靠谱的对象“牵手成功”。但实际上,一些线上婚恋交友平台原本的核心服务早就成了“花架子”。平台普遍存在着缺乏审核、身份资料造假的现象,有的网站甚至曝出“杀猪盘”等问题,成了“骗婚者”的展示平台。即使为了提高身份认证“门槛”而提前收取“会员费”,会员也不一定能获得与其消费对等的服务,而且一旦过了服务期,客服人员还会想方设法诱导会员继续消费。

  婚恋交友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理应包括匹配对象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以及相应的交友活动。倘若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并没有达到婚恋交友的目的,还面临巨大的财产安全风险,那期待中的“花前月下”就变成了消费陷阱。

  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线上争议,不少平台将线上业务搬到了线下,还向用户保证线下门店的会员服务更安全、更有保障,成功率也更高,以此来吸引线上会员到其实体门店进行实名认证和服务体验。但是,线下门店仍然摆脱不了“收会员费”“诱导消费”这些简单粗暴的盈利模式。线上平台成了线下实体门店引流的工具,用户也并不一定买账。

  说实话,红娘不好当,在互联网上给人搭起“鹊桥”,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明确,人员信息真实有保障,是婚恋交友平台用户最基本的要求。一旦对用户做出了承诺,平台就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自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因此,各平台需要尽快堵上审核漏洞,不得“先收费后审核”,更不得以“保证书”等形式代替平台审核义务,将风险转嫁给用户。要引入实名认证制度,要求用户按承诺进行婚姻、财产证明等信息的认证之后再行提供服务,对于暂未认证的用户,应提醒其它用户注意信息虚假风险。此外,有关部门还应明确平台对用户身份信息的保护职责和使用范围。

  当然,“单身经济”的发展以及宁缺毋滥的婚恋观也在影响着年轻人对婚恋交友平台的选择。这就要求平台及时更新服务理念,调整服务方向,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用户日益多元的“牵手”需求。否则,越来越僵化的营销模式,只会导致用户与平台的“分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环球影城”来袭 用“魔法”点亮新一轮假日经济

  消除监管“盲区” 质量提升须持之以恒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