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金融界APP 快速获取更多重要资讯

中经评论:坚定发展信心 稳住经济基本盘

中国经济网 2022-04-14 07:00:00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市场主体有活力,中国经济有动力。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做好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中国经济必将继续行稳致远。

  民生稳则民心安、社会稳。短短一周内,从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到4月7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再到4月11日的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稳就业稳物价不断被提及,传达出鲜明的民生旨向。

  有就业,家庭就有收入;物价稳,购买力就不会“缩水”。当前,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难度增大。“以稳就业稳物价支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中央以底线思维划出的两道红线,旨在稳住经济基本盘,保障基本民生,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

  严峻复杂形势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稳就业稳物价,需要全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积蓄发展后劲。先说就业。从供给端看,今年面临就业大考。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数亿农民工就业岗位不稳定,年龄大的农民工就业尤其困难;退役军人就业的政策性强。除了这些需要常规保障的就业群体之外,互联网、房地产、教培等行业的调整也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

  从需求端看,受俄乌冲突、国内外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多、压力大,预期开工不足。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它们稳了,就业才能稳。这种情况下,急需政策“帮一把”,让市场主体充满信心地阔步前行。

  再说物价。物价平稳,钱袋不“慌”。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1%。在全球通胀压力下,我国物价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韧性强、市场规模大、保供稳价措施有力。

  不过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点多、面广、频发,一些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面临一定压力,再加上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输入性通胀风险加大。对市场主体而言,需要政府部门尽可能采取措施,帮助其稳定或降低原材料价格;而企业自身也需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成本管理,采用成本节约型新技术,适当收缩生产线,加快转型升级。

  事实上,政府的“有形之手”已经在行动。近段时间以来,从用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到发放岗位补贴,再到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有关部门和地方频出实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以稳定就业大局。面对输入性通胀压力,有关部门围绕关键领域,综合施策打出稳物价“组合拳”。比如,做好农资产品保供稳价,全力推进能源保供,保通保畅货运物流,等等。随着更多举措相继落地,稳物价积极效应有望逐步释放。

  市场主体有活力,中国经济有动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风险挑战,只要保住了市场主体,就保住了经济基本盘,只要市场主体保持活力,经济发展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长期看,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做好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中国经济必将继续行稳致远。(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岗稳就业的重要作用

  暖企保供稳价,凝聚战疫合力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彩推荐
全部评论
谈谈你的想法...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