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天新材:业绩说明会开成了问题回避会?章力“接班”后市值持续下跌,面临转型考验
金融界 2025-05-19 18:56:46
回天新材日前召开线上业绩说明会,董事长章力等管理层就投资者关切问题作出回应。结合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数据,公司在经营策略、市场竞争力及市值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发投资者的尖锐提问和质疑,显示出管理层在历史遗留问题与战略转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
业绩波动剧烈,盈利承压凸显经营短板
2024年,回天新材的营收仅微增2.23%至39.8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暴跌65.91%至1.02亿元,光伏业务成为“重灾区”。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光伏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公司不仅销售收入下滑,还对越南荣盛产线计提3992.48万元资产减值。尽管2025年一季度营收、扣非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49%、14.43%,但经营性现金流仅46万元,同比减少1.8亿元,暴露现金流紧张问题。
市值管理缺位,四年连跌反映战略失焦
回天新材前身为创立于1977年的枣阳化工建材厂,2006年改制为湖北回天胶业有限公司,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曾是国内胶粘剂行业的领军企业。创始人章锋作为公司掌舵者长达数十年,其“技术立企”理念推动公司在光伏胶、汽车胶等领域建立优势,但2022年因涉嫌违法违规被逮捕事件,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2022年1月,章锋卸任董事长、总经理,其子章力接任;2023年3月,章锋因涉嫌涉嫌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被刑事拘留。
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管理层的更迭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稳定性的担忧,叠加2023年光伏行业价格战加剧,回天新材的市值连续下跌。有投资者质问:“2015年、2022年曾达百亿市值,如今为何长期低迷?”
对此,管理层虽回应“股价受外部因素影响”,但未能提出具体市值稳定措施。有多位投资者指出,回天新材与另一家做有机硅密封材料的上市公司硅宝科技相比,主业类似,规模类似,上市时间相差半年,都在创业板上市,而后者通过积极并购扩产已经在多方面实现反超。
从营收情况来看,回天新材从上市第一年的营收规模就超过硅宝新材,到2023年这一差距逐渐拉大,到2024年,回天新材营收规模比硅宝新材高出26%;
但是从净利润情况来看,起初回天新材的归母净利润规模略高于硅宝新材5%,但是到2023年,硅宝新材的归母净利润反高于回天新材5%,到2024年这一差距有所扩大,达到130%。
如果说回天新材在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大跌和资产减值有很大关系,没有完全表现出公司的真实经营“水平”,那么在市值表现方面,回天新材却依然被硅宝科技反超。下图显示,从2022年,回天新材市值整体高于硅宝新材;但是从7月之后市值一路下跌,而硅宝科技在24年初开始企稳,到24年中期开始反弹,进入25年之后,市值明显上涨,目前已经反超回天新材35%。
核心业务增长乏力,新兴领域布局迟缓
尽管公司宣称与比亚迪、福特等头部车企保持合作,但在光伏领域市占率(40%)面临技术迭代冲击,TOPCon、HJT等新型电池适配方案推出速度不及预期。在电子胶转型方面,广州基地投产多年仍未形成规模优势,低空经济、AI等新兴领域仅停留在“对接联系”阶段,缺乏实质性订单披露。投资者质疑:“嘴上说布局电子智能化,为何年报中电子业务收入占比不足20%?”
海外拓展遇挫,风险应对能力不足
越南分公司2024年营收1.09亿元,但受美国双反政策影响,项目效益骤减。管理层对贸易风险预判不足,直至政策落地才被动计提减值,凸显海外战略的盲目性。投资者追问:“明知东南亚市场依赖光伏组件出口,为何不提前布局产能转移或技术规避?”此外,海外业务收入5.89亿元(占比14.7%)增速缓慢,未能抵消国内市场压力。
研发投入与产出失衡,创新效能存疑
公司声称“持续投入研发”,但投资者发现,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4.2%,低于行业龙头硅宝科技(5.5%)。更关键的是,新产品如半导体封装胶、液冷散热材料等尚未形成商业化突破,对英伟达等头部客户合作情况避而不谈。有投资者直言:“年年说研发突破,为何市场看不到爆款产品?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能持续多久?”
投资者关系管理敷衍,“空洞解释”回避问题
面对“从未实现20cm涨幅”“市值管理团队是否存在”“双百亿目标”等尖锐批评,管理层回应多为套话,如“一如既往搞好经营”“关注市场形势”,缺乏具体改进承诺。对于回购计划、股权激励注销等核心诉求,均以“遵守信披规定”搪塞,未能展现解决问题的诚意。有投资者总结:“业绩说明会成了‘问题回避会’,这样的沟通如何重建信任?”
结语
回天新材在此次说明会中暴露的不仅是短期业绩波动,更是战略定力不足、风险应对滞后、投资者关系失当等深层问题。若管理层不能正视差距、加快转型,在胶粘剂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恐将进一步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投资者期待的不是空洞的“信心承诺”,而是切实的行动改变。